《蘭亭集序》課文導讀與分析

《蘭亭集序》課文導讀與分析

  本文選自《晉書·王之傳》。王之以書法家聞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蓋,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書法相得益彰,輝映千秋,流傳廣遠。

  蘭亭,為東晉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水經注·浙江水》)。東晉建立後,南渡的中原土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墅。風景幽絕的蘭亭,就成為王之、謝安等名流宴集流連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歲的王之時任會稽內史(相當於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之將各人名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抒寫內心感觸。此序即《蘭亭集序》。

  序這種文體,大多用以題贈,或作為著述的前言;本文卻以飽含感情的筆觸,記敘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的盛況,抒發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作者在慨嘆“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虛無主義哲學觀點,於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實生活的流連珍惜。這種思想認識,在崇尚玄學、老莊思想的東晉時代,還是比較可貴的。

  文章寫得清新簡樸,韻味悠長,具有獨特的風格。篇首的敘事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下文引出感慨和議論,低迴曲折,寄託深遠,表達得顯而不露,深而不晦。文筆流暢,灑脫,運用了較多的句,卻並不拘謹板滯。這是我國古代文學中一篇關於宴遊的名作。

  《蘭亭集序》課文分

  1、整體感知:

  本文的語言特色:東晉文壇盛行文,而王之此文,以散句為主,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2、具體分:

  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3、具體分:

  “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

  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

  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4、具體分:

  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於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痛”由此而生。

  5、具體分:

  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後寫宴集之後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 “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餘,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後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併為之作序,目的在於引起“後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