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初中語文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一、說明課題,介紹作者
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蘭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晉代人。他是個偉大的書法家,他的真跡現在已沒有了,但見過他真跡的唐人說是盡善盡美的。
蘭亭在紹興,風景很美。我記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會比杭州紹興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紹一帶豐厚的人文氣息。對山水的景緻,觀賞者的修養不同,得到的體驗也不盡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晉代是一個比較紛亂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勢力在當時非常大,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的祖上有個叫王導的,司馬皇帝見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現在在國外我們都稱自己是漢人、唐人,因為這兩個朝代是中國國力最強的朝代。
二、朗讀課文
點名兩位學生朗讀課文。
文言文裡的詞語有些已經死去了,比如這篇文章裡的“修禊”,現在已經不用了。還有一些現在變成了雙音詞了,如“暢”,現在說“暢快”。
同學們看看書,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詞來。
現在看黑板上的'題目:
或因寄所託 相如因持璧卻立 這兩句中的“因”有什麼不同?
故列敘時人 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客語 這兩句中的“故”有什麼不同?
辨析詞義,總結:
看句位,辨詞性;析用法,比語意。
三、現在我們看看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駢文。駢文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庾信 《哀江南賦序》:
“孫策以天下問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殳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岸無藩籬之固。頭會萁斂者,合縱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乎?”
四、瞭解文章的意思
我們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關鍵的句子,把握關鍵的意思。
第一段寫了什麼意思?——樂
第二段寫了什麼意思?——痛
第三段寫了什麼意思?——思
這真是樂極生痛,痛定思痛!
面對這麼優美的景緻,為什麼會悲傷呢?這是經歷使然,我們到一定的境界才能體會到的。
當時的統治非常嚴酷,而且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常常獨自駕著牛車在野外亂走一氣,走到沒有路的時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識的阮籍就跑到她家裡大哭。
當時的文人就用這樣的極端的方式來宣洩心裡的鬱悶。
五、比較閱讀: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比較兩個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學生討論。
王羲之對生命的理解還是很執著的,不是像老莊那樣無視生死,麻木不仁。
問題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長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終會令人厭倦呢?
王羲之面對優美的山水,心裡生髮的是對生命的痛感,這就有了壯美。深切的痛感帶來壯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為曹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裡的思考已經超出了自己了,那個時候作者已經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個思考者,超越了痛與悲。
六、比較作品真實與審美意義上的差別:普希金《別離》
當幸福的最後一刻來到時,
當我面對深淵念淚驚醒,
顫抖著,已是最後一次
在你的手上輕輕一吻——
是的,我全記得,我的心在悸動,
但是我壓下了難以忍受的悲痛;
我說過:“並非永恆的別離,
如今把全部歡樂帶往遠方。
而痛苦將淹沒在夢幻裡,
我們會忘憂,致命的苦悶和憂傷
不會來拜訪隱士棲息的幽居。
詩神將前來平息我的憂悒,
我會心寬——安詳的友誼的目光,
將驅散我心頭冰涼陰暗的鬱結。”
可是我對愛情和心靈多麼無知!
一時接著一時,一天跟著一天逝去,
但是並沒有給痛苦帶來安慰,
也沒有送來可以澆愁的忘憂之杯。
啊,親愛的,你到處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憂鬱,並暗暗地悲傷。
無論青山外的白日是否發光,
也無論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愛的朋友,我總在尋找你,
在夢鄉里你使我浮想聯翩,
朦朧中唯有你出現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喚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聽到你的聲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間,
他們的高聲談話我卻聽不見。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
冰冷的眼神竟無法將他們辨認!
啊,豎琴,你和我一起傷心,
我的痛苦靈魂的難得知音!
你琴絃的低沉聲調萬事俱備其悽愴,
唯有愛情的聲音你沒有遺忘!
啊,忠實的朋友,和我一起憂愁,
請用你隨意的低吟曼唱
傾訴我心中的憂鬱,
讓那些鬱寡歡的姑娘
在你錚錚的琴聲下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