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市級公開課教案
《蘭亭集序》市級公開課教案
備課思考:
蘇教版高中教材將王之的《蘭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專題中的“心連廣宇” 板塊,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探討如何認識宇宙人生的問題。《蘭亭集序》透過對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之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參見配套《教學設計》和相關參考書),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鑑於以上思考,我在蘇州市的一堂公開課上,對《蘭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讀和思路設計教學,感覺課堂對“悲”字內涵的挖掘比較到位,也更易於學生把握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體現在第五步“深深‘悲’嘆為哪”環節)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1、以成語“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之及其書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蘭亭集序》的唐朝馮承素、元朝趙孟本
二、自讀質疑。
師: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覆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並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賞暮春宴遊“樂”。
師: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它們進行賞。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嶺……映帶左右。”
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2)“引以為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在這樣蔥幽的環境裡,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優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觀宇宙之大……信可樂也。”
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請同學們選擇幾句寫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寫了怎樣的優美環境。其他同學閉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風習習,萬物復甦,百鳥爭鳴。在這樣一個良辰佳日,我們少年才俊、年長賢士會聚于山陰蘭亭。只見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條清澈的小溪繞著蔥綠的堤岸迤前行,倒映著兩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個個精緻玲瓏的小杯像小舟一樣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詩成。頓覺心中氣爽神清。
師:作者在第一小節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樂
師:作者因何而樂?
明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師:反覆吟誦“是日也……信可樂也”。
四、樂極而“痛”因死生。
師: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明確: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師: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明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師:反覆吟誦“況修短隨化……豈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讀,“大”、“痛”等詞語要重讀。
五、深深“悲”嘆為哪?
師: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明確:不,是前有古人。
師: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確:第三段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師:解“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喻之於懷”。
明確:每當看到古人對生死興發感慨的文章,就悲傷感嘆,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師: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後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明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師: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明確:後人看到我們對生死興發感慨的文章,同樣悲傷感嘆,且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師:我們讀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嘗不悲傷嘆息,且不知是什麼原因。後人看今人(我們)的生死慨嘆之文,同樣會悲傷嘆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臨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於懷。
時人和古人都這樣就已可悲,後人如果還是如此,那是多麼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師:作者“深深悲嘆為哪”?!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師:我們可以這樣說,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著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侷限性” ——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說《蘭亭集序》的動人心絃之處也就在於它揭示了這個侷限性!
師: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師:那麼,王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明確:有。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可以看出。
師:作者為什麼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明確:PPT出示背景。
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盪,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麼談玄說道,“悟言一室之內”,要麼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師:有人讀了王之的《蘭亭集序》後說,作者對生死的慨嘆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師: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師:誦讀簡“故列敘時人……有感於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師:文章最後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王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在清秋時節這個稍帶幾分涼意的上午,我們一起聆聽了王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於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
王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後人留下點什麼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
最後,讓我們再隨著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小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