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序的介紹

蘭亭集序教案序的介紹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對此,大家瞭解多少呢?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瞭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教學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摹本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3.研習1、2自然段,探究樂在何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後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麼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麼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書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書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書法圓轉凝重,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被後代尊為“書聖”。

  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

  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東床

  晉代的大士族郗鑑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

  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 門生回去後對郗鑑回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 郗鑑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後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因為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鵝池

  《晉書•王羲之傳》記下了這樣一件事: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王羲之為之感動,邊派人去集市買來幾把扇子,取出隨身帶的筆墨在扇上揮毫,一一題款落印。然後對老婆婆說:“老人家,你為我斬殺了心愛的大白鵝,我很是過意不去,請把這幾把扇子拿到市上,賣上幾串錢,算是我對你的補償吧。”

  (3)以書換鵝

  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一位道士養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並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

  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後來道士說:“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鵝送給你。”

  王羲之聽了,非常高興,說:“這有什麼困難,你為何不早說?”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後才歡歡喜喜地趕著這群鵝回家。

  三、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四、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五、整體感知

  1.放錄音,辨識字詞

  癸guǐ醜 修禊xì 流觴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遊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嗟悼 jiēdào

  會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萬殊 悟言一室之內

  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六、研習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瀏覽課文,然後合上課本,憑記憶按提示查詢內容要點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人物:“群賢……少長……” 環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2.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學生明確: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3.課堂練習: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奼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著眼於水清流急,迴環相映之態;寫晴天,寫煦風,彷彿景物皆著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悅,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遊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4.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雅之情調。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5.學生討論、交流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為“五樂”,你能找出來並加以總結說明嗎?

  (作者依據什麼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並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