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簡短翻譯

蘭亭集序簡短翻譯

  《蘭亭序》是王羲之代表作之一,透過描寫聚會的盛況,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也表達了王羲之樂觀的生活態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簡短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蘭亭集序簡短翻譯1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歲在癸gui(三聲)醜,暮春(2)之初,會於會(kuài)稽(3)山陰之蘭亭,修禊(xì)(4)事也。群賢(5)畢至(6),少長(zhǎng)(7)鹹(8)集。此地有崇山峻嶺(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帶(12)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雖無絲竹管絃之盛(15),一觴一詠(16),亦足以暢敘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氣清,惠風(19)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0),所以(21)遊目騁(22)懷,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或取諸(26)懷抱,晤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蘭亭集序》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作品概要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詩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瞭《蘭亭集》是一部遊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過,又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同時,作者善於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蘭亭集序簡短翻譯2

  蘭亭集序的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的翻譯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另解:山北水南謂之陰,可以認為在會嵇山的北邊)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四周,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絃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遊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儘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註釋及賞析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

  2、會(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禊(xì細):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4、群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的名流。

  5、少長:指王凝之等九位與會的本家子弟。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過了一生。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8、晤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捨”。

  11、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2、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5、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創作背景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裡,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闢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 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複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遊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蘭亭的下落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當然受到歷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歡。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蘭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就把這個《蘭亭》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人行騙。

  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裡,因為和和辯才和尚下棋,後來,辯才和蕭翼因為下棋,成了好朋友,這時候,蕭翼看見辯才的這個《蘭亭》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蘭亭》偷走了。

  從此,《蘭亭》在世界上消失了,《蘭亭》被李世民一起,合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裡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候,一個叫溫韜的耀州刺史他把唐太宗的昭陵打開了,當他開啟時候,下令將昭陵裡的所有東西都羅列在一本書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蘭亭》。

  蘭亭集序簡短翻譯3

  蘭亭集序

  (晉)王羲之

  yǒng h? jiǔ nián ,suì zài guǐ chǒu ,mù chūn zhī chū ,huì yú huì jī shān ?

  永 和 九 年 ,歲 在 癸 醜 ,暮 春 之 初 ,會 於 會 稽 山

  (譯文)永和九年, 也就是癸丑年, (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 Yīn zhī lán tíng ,xiū xì shì yě 。qún xián bì zhì ,shào zhǎng xián jí 。cǐ dì 陰 之 蘭 亭 ,修 禊 事 也 。群 賢 畢 至 , 少 長 鹹 集 。此 地 (譯文)蘭亭聚會, 舉行祓禊活動。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裡),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裡)會集。 Yǒu ch?ng shān jùn lǐng ,mào lín xiū zhú ,y?u yǒu qīng liú jī tuān , yìng dài 有 崇 山 峻 嶺 ,茂 林 修 竹 ,又 有 清 流 激 湍 , 映 帶

  (譯文)這裡有高大險峻的山嶺, 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盪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 zuǒ y?u ,yǐn yǐ w?i liú shāng qǔ shuǐ ,lia zu? qí cì ,suī wú sī zhú guǎn

  左 右 ,引 以 為 流 觴 曲 水 ,列 坐 其 次 ,雖 無 絲 竹 管

  (譯文)環繞。(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 xián zhī shang ,yī shāng yī yǒng ,yì zú yǐ chàng xù yōu qíng 。

  弦 之 盛 ,一 觴 一 詠 ,亦 足 以 暢 敘 幽 情 。

  (譯文)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shì rì yě ,tiān lǎng qì qīng ,huì fēng h? chàng 。yǎng guān yǔ zh?u zhī d

  à ,

  是 日 也 ,天 朗 氣 清 ,惠 風 和 暢 。仰 觀 宇 宙 之 大 ,

  (譯文)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

  fǔ chá pǐn lai zhī shang ,suǒ yǐ y?u mù chěng 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g zhī yú, 俯 察 品 類 之 盛 ,所 以 遊 目 騁 懷 ,足 以 極 視 聽 之 娛, (譯文)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

  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xìn kě la yě 。

  信 可 樂 也 。

  (譯文)實在快樂啊!

  fū r?n zhī xiāng yǔ ,fǔ yǎng yī shì ,hu? qǔ zhū huái bào ,wù yán yī shì

  夫 人 之 相 與 ,俯 仰 一 世 ,或 取 諸 懷 抱 ,晤 言 一 室

  (譯文)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

  zhī nai ;hu? yīn jì suǒ tuō ,fàng làng xíng hái zhī wài 。suī qǔ shě wàn shū

  之 內 ;或 因 寄 所 託 , 放 浪 形 骸 之 外 。雖 取 舍 萬 殊

  (譯文)有的人透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雖然(人們的人生)取捨千差萬別

  ,jìng zào bù t?ng ,dāng qí xīn yú suǒ yù ,zàn de yú jǐ ,kuài rán zì zú ,

  , 靜 躁 不 同 , 當 其 欣 於 所 遇 ,暫 得 於 己 ,快 然 自 足 ,

  (譯文),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

  c?ng bù zhī lǎo zhī jiàng zhì 。jí qí suǒ zhī jì juàn ,qíng suí shì qiān ,gǎn

  曾 不 知 老 之 將 至 。及 其 所 之 既 倦 , 情 隨 事 遷 ,感

  (譯文)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於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

  kǎi jì zhī yǐ !xiàng zhī suǒ xīn ,fǔ yǎng zhī jiān ,yǐ w?i ch?n jì ,y?u bù 慨 系 之 矣 ! 向 之 所 欣 ,俯 仰 之 間 ,已 為 陳 跡 ,猶 不 (譯文)感慨就會隨之而來。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為陳跡,

  n?ng bù yǐ zhī xìng huái ,kuàng xiū duǎn suí huà ,zhōng qī yú jìn !gǔ r?n 能 不 以 之 興 懷 , 況 修 短 隨 化 , 終 期 於 盡 !古 人 (譯文)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yún :“sǐ shēng yì dà yǐ ”,qǐ bù t?ng zāi !

  雲 :“死 生 亦 大 矣 ”,豈 不 痛 哉 !

  (譯文)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

  měi lǎn xī r?n xīng gǎn zhī y?u ,ru? h? yī qì ,wai cháng bù lín w?n jiē 每 覽 昔 人 興 感 之 由 ,若 合 一 契 ,未 嘗 不 臨 文 嗟 (譯文)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

  dào ,bù n?ng yù zhī yú huái 。gù zhī yī sǐ shēng w?i xū dàn ,qí p?ng shāng w?i 悼 ,不 能 喻 之 於 懷 。固 知 一 死 生 為 虛 誕 ,齊 彭 殤 為 (譯文)在心裡(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

  wàng zu? ,h?u zhī shì jīn ,yì y?u jīn zhī shì xī ,bēi fū !gù lia xù shí r?n 妄 作 ,後 之 視 今 ,亦 猶 今 之 視 昔 ,悲 夫 !故 列 敘 時 人 (譯文)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

  ,lù qí suǒ shù ,suī shì shū shì yì ,suǒ yǐ xīng huái ,qí zhì yī yě 。h?u zhī ,錄 其 所 述 ,雖 世 殊 事 異 ,所 以 興 懷 ,其 致 一 也 。後 之 (譯文)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即使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後代的 lǎn zhě ,yì jiāng yǒu gǎn yú sī w?n 。

  覽 者 ,亦 將 有 感 於 斯 文 。

  (譯文)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死這件大事吧。

  《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裡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紀月法紀月,即:三月。“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後置。“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鑑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裡),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裡)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後都省略了介賓短語“於此”,作狀語。

  鑑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裡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盪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繞”,其後省略了介詞“於”。

  鑑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後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係的連詞,不譯;“列坐”後省略了介詞“於”;“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鑑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鑑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講解:“之”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鑑賞:此為“遊”,有景物、有遊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之”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俯仰”用兩個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鑑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透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於”,“之”代所言內容,“於”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後省略了介詞“於”,“於”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透過”,與其後面“寄所託”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鑑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於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裡取“取”意。“欣於所遇”為典型的介賓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鑑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為陳跡,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鑑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鑑賞:千古同此一嘆!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鑑賞:此痛感為文學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晉時阮籍的窮途而哭為其先聲!

  第三段:

  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裡(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為信。“喻”為動詞“說明”;“於懷”介賓短語作為後置了的狀語。

  鑑賞:此為閱讀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鑑賞: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層哲學感矣!

  原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翻譯: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講解:“之”為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鑑賞:生命之痛更加一層厚重的歷史感矣!

  原文: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翻譯: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

  講解:“時”為“當時的”,指“參加這次聚會的”;“其”為人稱代詞“他們的”。

  鑑賞:補錄蘭亭集之成因,實因生命之感,實因修禊始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