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用筆分析

《蘭亭集序》的用筆分析

  導語: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在《蘭亭序》中發現用筆上的兩個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是線形的多變。

  《蘭亭集序》的用筆分析

  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學書者對此應該加以特別注意。

  我們在《蘭亭序》中發現用筆上的兩個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攀能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

  以“映(瑛同映)帶左右”四字為例

  映字中的“央”的橫折豎一畫,按正常寫法應是先頓後再行筆,但在《蘭亭序,中這一畫開頭的一頓變成了帶筆,氣而頓筆卻被從帶到頓的漸進過程,頓挫的趨向是十分明顯的。“右”字的第一橫畫則在起筆部位有個微小的頓,象這樣不同起筆的不同頓法,體現出《蘭亭序》對橫筆處理的豐富意蘊。按照書寫心理活動狀態來看,不同輕重的'頓,體現出不同的心理軌跡,故線條力度的變化使書寫時心理變化顯得富有立體感。

  線形的多變則可看“帶”字,頭部四個豎筆(圖二)兩直兩曲.如果把它分成四個由直向曲的層次,則是①直,⑧次直,④曲,⑧最曲。絕不生硬板滯。而即便是①的直,在頭部也有意使之彎了一下,與其餘三直筆協調起來,構成整體效果。從直線到弧線,線形在依次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嚴謹的序列為限制的。我想,作為學書者而言,對於這樣的臨摹要求,至少應該從幾個方面先檢驗一下自己,A,能不能發現這四根線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變化的規律即四個層次—它有內在的聯絡,C,能否用動作把它們都準確地表現出來,D,表現的層次是否與原效果At本相似。只有看懂了並表現出了這些效果,臨摹也才算是有所收穫的。

  用筆的強調頓挫,說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節奏感的問題。在把握線條表現力的時候,初學者最容易犯的問題,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頓挫動作,平畫過直。2,注意了頓挫,但卻過分誇張,掌握不好侮一頓挫的“度”,該用三分力卻用了八分力,破壞力與節奏的和諧。3,也能掌握頓挫,但卻抓不準部位,應該線上條的四分之三部位開始頓,卻在開始就頓了。任何一種頓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線條平面上才有意義,不然,感覺再好的動作也還是產生不了優美的效果。

  每一根線條都包涵了三個方面的課題:線質、線形、線律。以上只是抽出一個例子進行剖析,如果能觸類旁通,用這一辦法去看其他字和線條,漸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審視習慣,則對線條風格就會有一種反射,這是彌足珍貴的。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原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裡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作的詩。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於這次集會的詩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