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生經歷決定《蘭亭序》的高度

王羲之的人生經歷決定《蘭亭序》的高度

  引導語: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這麼一個人物,被人們美譽為中華書聖,對中華書法藝術的成熟產生舉世公認的影響,讓後來者難以超越;而他在一次聚會中揮毫寫就的一件墨寶其蹤跡更是讓後人津津樂道,併成為歷史之謎,這個人物就是王羲之,這件墨寶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的人生經歷決定《蘭亭序》的高度

  一千六百多年來,諸多專家圍繞著《蘭亭序》的書法藝術成就及其真偽論爭,發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綜合探討《蘭亭序》的思想性、文學性和以作品思想內容為要求而選擇書法表現形式,卻相當罕見。

  實事就是的說,《蘭亭序》首先是一篇關於人生思考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同時才是一篇劃時代的書法珍品。

  我們非常有必要強調和評價《蘭亭序》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如果沒有其思想高度,沒有其文學高度,王羲之不會選擇具有創新意義的字型而寫出《蘭亭序》,也就不會有《蘭亭序》的書法藝術高度。

  當然,《蘭亭序》如果沒有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儘管其具有思想高度和文學高度,也將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蘭亭序》之所以誕生在王羲之的筆下,是由王羲之的人生經歷所決定的。

  首先,我們來分析《蘭亭序》的思想性。

  《蘭亭序》不是一般的詩文集的序言。它敘事簡練,抒情真摯,哲理深刻,雖有“豈不痛哉”、“悲夫”等傷感詞句,但總體上與王羲之的其它作品——詩歌、書札、信函所表現出的學識的豐富性、感情的充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相一致。

  它的思想高度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文章揭示生命之樂。文章第一段先寫“良辰”:暮春三月是會稽山區四季中最美的時光,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眾多的賢能之士都來到了,老老少少集聚在一起,多麼吉祥美好!次寫“美景”:會稽山陰的蘭渚山區,“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同志親友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舉行被今天的我們稱之為“迎春活動”的“修契”活動,表明環境很美。再次寫“賞心”:雖然沒有音樂交響的熱鬧,但飲酒吟詩,也完全可以盡興地抒發幽雅的情趣。“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表明縱目觀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此段的結論認為本次活動:流觴曲水,暢敘幽情,遊目騁懷,是一件人間“樂事”,表現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二、文章揭示死亡之遺憾。人們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過了一生。有些人喜歡各抒情懷,聚集在一室之內促膝暢談;有些人喜好寄情於物,放浪曠達直至忘掉自己的形跡。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的恬靜或浮躁雖然各有不同,但當他們為自己的境遇而欣然於懷,一時間怡然自得,都會忘記老年即將來到。等到對所想往的事情已經厭倦,情趣隨著事物變化而轉移,感慨便會隨之而來了。從前所感到欣喜的事,頃刻之間就成為往事,不能不因此而生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任大自然來左右,最終都歸於完結。古人說“生與死,也是大事啊!”怎能不叫人悲傷啊!文中表達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內含三個哲理: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作者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並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批評虛無的思想觀念。作者在文中抒發了自己的思考:每當我考察古人興發感慨的原因,便發現都是那樣不謀而合。讀他們的文章未嘗不嘆息感傷,而內心又不太明白為什麼。所謂生死如一,壽夭等同的說法,該是虛假荒誕的。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認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作者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啟發那些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然逝去。

  四、作者希望文章的主題能與“後之覽者”溝通。認為有必要逐一記下與會人士的姓名,錄下他們所詠的詩歌。雖然時代會不同,人事會各異,但使人感慨的原因卻是一致的。“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作者認為,後世的讀者,也將會對這篇文章有所感慨。結集的目的在於警醒後世人在讀文的時候,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說出了許多人想說而沒有說出的人生體驗,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後來的人們。但發出悲嘆不等於內心悲觀,王羲之的人生觀並不消極。他的文章多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

  上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寫不出的。

  王羲之出生於公元303年,時處我國曆史上的西晉末年。他的出生地史稱琅琊臨沂,即今山東臨沂。當時,北方發生戰亂,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和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向王室成員司馬睿建議,建議他渡過長江到江南建立根據地。司馬睿採納建議,率令大批人馬南渡長江,抵達建鄴(建鄴後來更名為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如果王羲之沒有自幼相隨琅琊王氏家族南渡的經歷;沒有23歲走上仕途擔任秘書郎(秘書郎相當於皇家圖書館的中層幹部);沒有其後當上會稽王友,歷任臨川太守、徵西幕府參軍、寧遠將軍兼江州刺史的經歷;沒有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得到多崗位的鍛鍊後,被多位朝廷官員推薦擔任護軍將軍,主管全國武官的選拔任用,與領軍將軍一起共同統率中央軍隊的經歷;沒有主動出任會稽內史,肩負起既要維護老百姓利益,又要使會稽地區成為保障朝廷大量需求的重要基地的重任;沒有遇到特大災荒,實施開倉救災、宣佈禁酒,被揚州刺史派人監察呈請朝廷給予處分的遭遇;沒有(http://www.ruiwen.com/wenxue)懲治腐敗,力除政弊,放棄安逸,不辭辛勞的感受;沒有身在會稽而關注天下大勢,危言進諫,謀劃國是的眼光;再如果沒有琅琊王氏家族的孝悌文化和書法文化的長期薰陶,以及沒有身處會稽悠久歷史文化的氛圍,王羲之是不可能在《蘭亭序》中表達出上述人生哲理的。

  其次,我們來分析《蘭亭序》的文學性。

  從結構看,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王羲之寫了本次活動的時間、地點、名稱、人員、環境和眾人的歡樂情景。第二部分王羲之闡述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慨。這是文章的特色所在。第三部分是一段簡潔的結束語。王羲之預測千百年以後,會有人與他一樣的有共感。

  文章結構完整,文字凝練。文章中特別出彩的'足以代表其文學性的是那些富有哲理的語言和對仗詞語,例如: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流觴曲水,一觴一詠。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

  一篇324字的精短古文,諸多詞語被後世人頻頻引用,這難道還不足以表明其文學的魅力嗎!

  現在,要說一說《蘭亭序》作為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大凡思想成熟而有書法實踐體會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在內容與書體的關係中,往往是書體選擇內容,或者是內容選擇書體。也就是說,一名書法家只擅長某種書體時,他必然會按照書體風格的要求選寫合適的文字內容;而如果這位書法家擅長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乃至敢於實踐各種相交書體時,那麼便是特定的思想內容指揮書法家選用適合表現其內容精神的書體。

  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候,顯然是內容選擇書體。那篇具有高度文學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使他選擇了當時他正在研究的亦行亦楷的新書體。於是書體的藝術性與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使得《蘭亭序》在書法藝術上表現出如下“三美”:

  一是字法筆法之精美。《蘭亭序》全文324字,28行,王羲之在字法上靈活處理了字形的大小、寬窄、長短、開合,在筆法上靈活飛動,字勢各異,造成自然和諧、錯綜變化的效果。其中重字多變,如“之”字,各具形態,體現了王羲之在《書論》中所說:“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精美。《蘭亭序》用墨或濃或淡,線條或粗或細,有枯有溼,即使是作品中幾個信筆修改的單字,也使得墨韻生動而富有節奏。

  三是章法之精美。《蘭亭序》中的28行字,行距之間闊窄有度,揖讓顧盼;行氣蜿蜒而富有變化,獨具匠心,令人心和氣順;字距恰到好處,字勢相連,互為呼應。整篇文字血脈相通,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

  《蘭亭序》的書法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離不開思想性和文學性為基礎。而這一切,從其內因來說很大程度取決於王羲之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包括家族的孝悌文化和書法文化。

  當然,王羲之與《蘭亭序》的舉世聞名,還有其獨特的際遇。主要因素有三個:

  其一,魏晉時代中國書法的書體處於正書體向行書體演化的時期。這個時期誕生的行書精品,具有代表一種新書體問世的意義。王羲之的《蘭亭序》流傳以後,人們一致公認代表了新書體,開拓了一代書風。

  其二,王羲之以後的時代,也湧現無數行書大家,儘管各位書家奮力創新,各有成就,但或多或少都受到王羲之的書論及其《蘭亭序》的滋養。《蘭亭序》在人們的心目中至今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書法藝術高峰。

  其三,《蘭亭序》傳世千百年來,古代有唐朝太宗皇帝和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祖孫皇帝極力推崇,現代有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支援開展關於《蘭亭序》真偽的論辨。在中國書法史上,再沒有第二件作品受到如此禮遇,《蘭亭序》的社會地位被推上了極點。

  在歷史進入21世紀的今天,《蘭亭序》依然具有社會影響力,乃是在我們當代出現了長江南北兩大活動:南方產生了浙江紹興的蘭亭書法節,北方產生了山東臨沂的書聖文化節。如果沒有紹興、臨沂兩地有識之士的正確決策、有力推動和精心實施,就不會有當代社會的這兩大文化活動。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當代紹興、臨沂兩地的這兩大經典(http://www.ruiwen.com/wenxue)文化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已經擴大到了全國乃至海外,其推動作用是多方面的,簡言之:一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二是有利於兩地旅遊產業的發展,三是有利於紹興和臨沂兩個名城地位及其形象的提升。

  我們如果能在弘揚《蘭亭序》的書法藝術的同時,加強弘揚其思想性和文學性,那麼既是對這件稀世墨寶的全面推介,也可以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共享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