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則課文結構分析

寓言四則課文結構分析

  寓言,用假託故事寄禺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四則,主要講述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四則故事,非常有教育意義。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寓言四則課文結構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1、層次結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分為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故事部分分為兩層:第一層(第1句),寫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裡”,瞭解自身價值。第二層(第2句到段末),寫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的情況。

  《蚊子和獅子》分兩段:①講述故事

  ②點明寓意。

  第一段分兩層。第一層(1~3句),寫蚊子向獅子進攻。

  第二層(4、5句),寫蚊子戰勝獅子後得意忘形,最終喪生於蜘蛛網。

  《智子疑鄰》總共4句,分兩層。

  第一層(1句),交待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層(2~4句),講述故事。

  《塞翁失馬》總共9句,分四層。

  第一層(1、2句),馬逃亡到少數民族一帶。

  第二層(3、4句),又過一段時間,逃跑的那匹馬又帶領胡人的駿馬返回原處。

  第三層(5、6句),塞翁其子一時得意騎馬摔斷了大腿。

  第四層(7~9句),父子二人因禍得福。

  2、中心意思: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透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告訴我們: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

  《智子疑鄰》告訴我們:辦事情、考慮問題切忌帶有色眼鏡主觀臆斷,而應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否則就會歪曲真相,把事情弄糟。

  《塞翁失馬》用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寫作特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敘述為主,兼用描寫;短小精悍,構思精巧。

  《蚊子和獅子》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清新,形象,構思極為精巧。

  《智子疑鄰》語言精煉。

  《塞翁失馬》用對比手法表現對禍福得失的理解。

  拓展:分篇說明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這篇寓言的諷刺意味極濃。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尊重的程度,於是化作凡人來到雕像者店裡,雕像者說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極為難堪的話。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本文諷刺性之所在。

  課文寫法很巧妙。一開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來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到後來,作者才用“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實無須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試探方式也可見分曉:他首先問宙斯雕像的價錢,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價錢不高,他很滿意,因而又“笑著”問赫拉像的價錢。兩問之後,他似乎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了,最後才問到自己的雕像,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寫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詢問雕像價錢的經過。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但卻一錢不值的人。

  這則寓言,分為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故事部分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裡”,瞭解自身價值,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透過揣測赫耳墨斯的心理,交代他來到雕像者店裡的動機和目的,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這一層,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三問三答。前兩問兩答是故事的發展。當他問明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值錢不多時,洋洋自得,以為自己的身價必在二者之上,於是第三次發問時信心十足。然而雕像者的回答竟然完全出乎赫耳墨斯的意料,這位自命不凡的神使的雕像,卻原來是一文不值。故事以一句幽默的答話作結,不再描寫赫耳墨斯的反應,然而被諷刺者的尷尬神色卻不難想象。

  第二部分用一句話點明文章的寓意。這一則寓言,透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本文以敘述為主,間用描寫,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又用簡短的心理描寫,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性格,使人洞見其內心的卑劣。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寫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五六十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2、《蚊子和獅子》

  這篇寓言的藝術風格跟上一篇不同:儘管也有諷刺的意味,但側重引起人們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蟲子,卻敢於向獅子挑戰。它的挑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看出對方的力量在於“用爪子抓,牙齒咬”,但它會飛,能避開;對方“鼻子周圍沒有毛”,這是它最合適的攻擊點,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這正是以我之所長,攻敵之所短,結果自然是蚊子戰勝了獅子。但結尾是頗有諷刺性的:戰勝了強大敵人的蚊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網上,哀嘆自己將被吃掉。這厄運的到來是意外事件嗎?值得人們深思。告訴人們:在得意時,也要看清周圍。

  3、《智子疑鄰》

  課文開頭寫故事發生的背景,只用八個字。“宋”,指出故事發生的地點;“富”,是被盜的原因;“天雨”導致“牆壞”,“牆壞”又為盜竊者提供了自由進出的條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兩個人對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築,必將有盜。”這是故事中的要害處,因為故事的主旨不在於說明人的先見,而在於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實即跟主人的親疏關係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因此,待到預見成為事實,那富人便誇說自己的兒子聰明,而懷疑偷盜是鄰父乾的。

  4、《塞翁失馬》

  這篇寓言用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

  故事很有名,因為它用一連串的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後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後,塞上丁壯在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徵,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迴圈往復,所以動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就來自這個故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