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人教版小學課文

竺可楨人教版小學課文

  竺可楨所寫的《大自然的語言》課文你還記得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竺可楨人教版小學課文,歡迎參考閱讀!

  竺可楨小學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週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資料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註釋

  (1)根據《一門生產的科學——物候學》(《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改寫。

  (2)次第:一個挨著一個地。

  (3)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4)孕(yùn)育:懷孕生胎,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5)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6)銷聲匿(nì)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7)風雪載途:風雪,形容氣候非常惡劣。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8)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是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禾,這裡指稻秧。

  (9)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

  (10)榆葉梅: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粉紅色,核果球形、紅色。可供觀賞。

  (11)緯度:地理學名詞,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

  (12)經度:地理學名詞,一般指球面座標系的縱座標,具體來說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

  (13)連翹(qiáo):落葉灌木,春季開鮮黃色花,果實可以入藥。

  (14)抽青:植物長出芽來。

  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瞭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採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

  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3、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4、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一、基礎知識:

  1、字詞積累:(給加橫線的字注音)衰草連天(shuāi)連翹(qiào)緯度(wěi)銷聲匿跡(xiāo)蓑衣(suō)阻撓(náo)忌諱(huì)悄然無聲(qiǎo)

  2、走進作者: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物件,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順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3、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舉了三個例子。

  4、第二自然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麼順序?按時間先後順序。

  5、第三自然段講到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6、第三自然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為什麼說利用物候於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從資料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資料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8、文章第五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麼?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10、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說明?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11、“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麼?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

  13、“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麼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麼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芽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15、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麼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於”、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麼意義?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絡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裡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一節一練:

  閱讀課文一、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7、理解下句:“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上句中“融化”“萌發”“次第”的作用?(融化萌發次第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歸來。上句中“翩然”一詞的作用?(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20、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能否將上句中的“孕育果實”改為“結果”?(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21、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上句中“簌簌”一詞的作用?(“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22、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能否將上句中的“銷聲匿跡”改為“消失了”?(“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23、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連天”“風雪載途”的作用?(“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週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25、“傳語”“暗示”“唱歌”等詞的作用?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6、“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詞的作用?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的作用,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