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地球》課文原文

《只有一個地球》課文原文

  《只有一個地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只有一個地球》課文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只有一個地球》課文原文: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外面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是,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這麼大,不會再長大。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佔其中的五分之一。這樣,人類活動範圍就很小很小了。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產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而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採,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難道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被破壞了!”這是宇航員遨遊太空目睹地球時發出的感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人類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子孫後代!

  《只有一個地球》課文簡說: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響亮口號,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先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無法移居到第二個合適的星球上;最後告訴讀者: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同時,課文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啟迪讀者的思想。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瞭解地球的有關知識,懂得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二是引導學生學習“聯絡實際,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難點是透過聯絡實際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只有一個地球》課文段解:

  1-2:說明地球上人類活動範圍很小。

  3-4:說明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是不能再生的。

  5-7:說明人類在破壞地球后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的事實。

  8-9:說明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好地球。

  《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這篇文章的特點是語言樸實、流暢,結構嚴謹,條理清楚,又飽含著深情。它透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鑑於我們山裡的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只能讓他們課前透過各種方式瞭解地球,而老師則充分利用網路架起時空橋樑,搭起建構的“支架”,從而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七個生字,能理解“渺小、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等詞語;瞭解地球的特點、有限的資源及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蒐集處理資訊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利用資訊,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

  二、法、學法說明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中的首席。

  三、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透過影象讓孩子們觀察太陽系,讓他們對了解太陽系瞭解地球產生興趣。而後,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麼?”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採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同時播放影象,把地球豐富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外觀,更在於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透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後進入相關的幻燈片,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一些的感嘆。這時讓學生觀看地球媽媽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