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了一輩子的一句話
害了一輩子的一句話
昨天和一幫朋友吃飯,突然接到一個學生家長的電話。
得知學期考試結束就會重新分班,她怕兒子分不到一個好班級,急著找我商量對策,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此之前,她一直以為高中要讀到高三才分文理科。
感覺她一時半會沒法消停,我特意走出包廂和她講電話,並儘可能客觀地去評價她的孩子,讓她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希望她能適當督促一下。
但是,我每說一句話,她都在反駁我,最後很不耐煩地說:“你這個老師真沒水平,我覺得我的小孩就需要鼓勵,以前的班主任都說他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他要是認真學習,成績肯定好。”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
這句話堪比“我就是不想減肥,要不然早就瘦了”,每逢期末考結束,就會頻頻灌到一些家長的耳朵裡,看似不痛不癢,卻讓家長們很受用,聽完他們通常會有兩種感覺:
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聰明,特別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點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學的人,名列前茅。
只是家長們沒有警覺,這句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它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識:聰明比勤奮高階,智商比努力牛逼,“聰明”是重要的優點,“不用心”是次要的缺點。
長期被評價為“很聰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長“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別人的誇獎中,從來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他們的成績通常不壞,但不可能名列前茅,並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讀的學生。
他們的心態是,我還沒有盡全力,盡了全力就可以把他們甩得遠遠的。
事實的真相卻是,他們永遠也盡不了全力,他們需要維持自己“學習不用心,但依然成績不賴”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