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懷念母親的讀後感

季羨林懷念母親的讀後感

  可是怎麼讀,也讀不出我的備課思路;怎麼讀,也跳不出所謂的金點子。不過讀著讀著,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顆跳動著的心,那份火熱的情。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

  他精通12國語言,被稱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頭上的光環說也說不完。

  可這樣的一位人物,這樣的一位七尺男兒在《懷念母親》的一文裡(當然不只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裡都寫到他的母親)卻有這樣的一段話: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母親帶著不捨,懷著遺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這應該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誇張了呢?“淚流不止”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這麼一位錚錚男兒?還“數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說,他六歲離開生母,到城裡去住。中間曾回到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是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裡。

  試問一個孩子六歲之前的記憶有多少?之後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無幾,那母親的概念會有多少呢?就連在季老的夢裡只能夠“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寫《懷念母親》一文時,為什麼還要花如此的濃默之筆來描寫自己失母之後的痛,以及數十年如一日地對生身母親的懷念呢?思緒良久,唯有的解釋就是季老先生是一個性情中人,軟軟的心坎裡懷柔著濃濃的情。還能從中看出他對母親的愛並不是只會索取,更多地是愛的奉獻。

  這一點,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裡也得到了證實。文中有一句: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沒能實現的願望就是: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他大學畢業,母親就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不多,但他有一顆敏銳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親對自己的愛,更能體會得到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痛。真不愧是偉大的人物,懷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處的民族。我們中國有一部被譽為“傳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經》。《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為所有德行的根本。認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礎上而產生的。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經地義的大道,比做天地間永恆不變的法則。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生長在這樣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嗎?更何況是像季羨林老先生這樣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對母親的關愛又有幾多?想起來,愧啊!讀師範時,算是離開了母親幾天,可又有幾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著自己的母親?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媽媽,我沒錢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親的視線,一日三餐粘著母親;兒子降臨了要母親;工作調動了還是不願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當然地索取!哎!什麼時候關心過她了?什麼時候又體貼過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時候還會朝著母親“吼”上幾句……不想不知道,一想還真的嚇一跳。冷血?沒心沒肺?還是美德的淡化?

  不,不行!媽媽老了,媽媽不是“鐵人”,媽媽也需要愛,七十多歲的人了,人生還有幾何?可是要具體怎麼樣地去關心她,怎麼樣的去體貼她,還真是有些難啊,不過不管怎麼樣,現地我意識到了,我想我會盡而為的……感謝季老先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