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頓悟
季羨林的頓悟
季羨林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的鴻篇鉅製之多,已經不能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不過作為一個非專業的讀者,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留德十年》。這本書記錄了二次大戰期間他在德國的經歷,頗多感悟,讀了令人深思。
到了1944年,蘇軍和盟軍已經從東西兩線逼近德國本土,物質條件已極困難,季羨林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飢餓。“為什麼東西方宗教家都幻想地獄,而在地獄中又必須忍受飢餓的折磨呢?他們大都認為飢餓最難受,惡人在地獄中必須嘗一嘗飢餓的滋味。”當時他所在的哥廷根市配給的麵包,裡面已經攙雜了木屑,不僅沒有營養,而且能在肚子裡製造氣體。“在公開場合出虛恭,俗話說就是放屁,在德國被認為是極不禮貌,有失體統的。然而肚子裡帶著這樣的麵包去看電影,則在電影院裡實在難以保持體統。我就曾在看電影時親耳聽到虛恭之聲,此伏彼起,東西應和。”可見當時普通德國人生存狀況的尷尬。
食物如此,燃料也無法弄到。地處北歐的德國,一到冬季就極為寒冷,市政府決定讓市民到山上砍樹。怎麼砍呢?“政府工作人員在茫茫林海中劃出了一個可以砍伐的'地區,把區內的樹逐一檢查,可以砍伐者畫上紅圈。砍伐沒有紅圈的樹,要受到處罰的。”實際上,當時的德國中央政府已經趨於崩解,哥市的警察及壯年男子已盡數抽調到前線,市政府並沒有能力執行所謂的處罰,但“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季羨林絕未看到或聽到濫砍濫伐事情。四十多年後,季老感慨萬千地評價道,從這樣一個細節,“也可以看到德國人辦事之細緻、之有條不紊、之遵守法紀。”
據季羨林回憶,哥城外的山林面積廣大,他雖然在那裡住了10年,卻始終沒有找到它的邊緣。他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這片山林:“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說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說。有誰見過未來派的畫沒有?這小城東面的一片山林就是一幅未來派的畫。你抬眼就能看到一片耀眼的絢爛。只說黃色,就數不清有多少等級,從淡黃一直到接近色的深黃,參差地抹在一片秋林的上,裡面雜了冬青樹的濃綠,這裡那裡還點綴上一星星鮮紅,給這慘淡的秋色塗上一片悽豔。”這時不是太平盛世,德國正快速墮入她的歷史上一場空前浩劫的最深處,但這片山林卻仍然可以不受打擾!
烽火連天的年代,又遠離故鄉,這片山林給年輕的季羨林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從我來到哥城的第一天起,我就愛上了這山林。等我墮入飢餓地獄,等到天上的轟炸機時時刻刻在散佈死亡時,只要我一進入這山林,立刻在心中湧起一種安全感”,“除了周圍的樹木和腳下的青草以外,彷彿什麼東西都沒有,我頗有佛祖釋迦牟尼的感覺,‘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了。”山林對季羨林的精神庇護,使他悟出了禪機——在任何情況下,人生有也不會只有痛苦——這對他能夠平安度過此後遭遇的艱難歲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季羨林是幸運的,因為這片山林;草木雖然無情,但生長在一個被人們如此珍惜的地方,是不是也是一種幸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