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華園日記》有感

讀《清華園日記》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清華園日記》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清華園日記》有感 篇1

  最近讀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感慨良多。

  卞毓方先生在其所作的季羨林傳記《天意從來高難問》中,對《清華園日記》評價頗高,稱是對其影響最大的季羨林著作。這本季羨林大學的日記以一字不刪一字不改的方式,與七十多年後的讀者見面,讓我們能夠看到大師青年時代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實在是我輩之大幸。透過大師的日記,也可以讓我們領略七十年前中國的真實狀況,實在也是大師對社會作出的偉大貢獻。

  看《清華園日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季羨林,對書“饞涎欲滴”,“彷彿生了極大的愛情”,曾經一學期“買書費佔總費用的三分之二強”,看其所買之書,大多是世界名著之外文原版,諸如歌德全集之類,不一而足。愛書如命,學識如何不淵博?季羨林又是一個學習異常刻苦的青年,其所學之課程,從古典到現在,從英文、德文到法文,甚至還曾嘗試學習俄文,早晨不是溫習法文就是練習德文,不斷提醒自己“德文非加油不可,法文非加油不可,英文非加油不可”,從其《留德十年》中我們知道他的德文是四年全優。儘管他對他大學的課程不是很滿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因為這種橫跨多種語言的學習生活,為他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之相比,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真是望塵不及。

  當然,如果從《清華園日記》中只能看到大師年輕時除了刻苦學習還是刻苦學習就太沒意思了。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青年,與現在的年輕人有許許多多的共同之處。比如,酷愛看體育比賽,有球必看,並多次寫到“看女子籃球就是看大腿”,還嫌“附中女同學腿倍兒黑”,大師那時也不時“刷課”,討厭考試,對經常考試的老師深惡痛絕,大師寫道:“一些放屁胡謅的講義硬要我們記”。 也寫下過“多日幾個女人”這樣不太“崇高”的理想,這無疑給我們這些普通人以很大的心理安慰,證明這是正常人不可避免會有的思想,並不是靠“道德楷模”可以“淨化”的了的。

  其實,《清華園日記》中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東西還有很多。七十年的變遷,中國的面貌已經徹底改變了,但許多東西又似乎永在流傳。比如,大師當年的感慨: “終日在考裡過生活,為考而唸書呢?為念書而考呢?我自己也解答不了。”似乎現在也沒人真正解答得了這個問題吧!

  從季大師的日記中我們知道,七十年前,北京就是一個多風的城市,春天極為短暫,大師對大風的記載非常多,用過諸如“飛沙走石”之類的詞,從這一點看,北京近幾年的變化是可喜的。

  季大師的《清華園日記》中還有很多傳神的描寫,非常之妙。引述幾段:

  ──今天聽…說,頤和園淹死了一個燕大的學生,他倆本在昆明湖游泳,但給水草絆住了腳,於是著了慌,滿嘴裡大喊“help!”中國普通人哪懂英文,以為他們說著鬼子話玩,豈知就真的淹死了。燕大劣根性,叫你說英文。

  ──北平文藝界知名人士差不多全到了, 有的像理髮匠,有的像流氓, 有的像政客,有的像罪囚,有的東招西呼,認識人,有的仰面朝天,一個也不理,三三兩兩一小組,熱烈地談著話。

  ──在考前,我就預言,一定考……因為我的筆記就只缺這一次,按去年的事實,只要我缺,他準考。這次果然又考了。急了一頭汗。幸而註冊部職員監場,大看別人筆記……

  ──西洋文學系外籍教師有一些共同特點:第一,不管是哪一國人,上課都講英文;第二,他們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第三,除了…那一部書外,都沒有任何著作。

  讀《清華園日記》有感 篇2

  讀完了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對季羨林的大學生活有了基本瞭解。1928年的時候,北大的錄取率是清華的兩倍,他還是選擇了清華大學。在這裡,他接觸了英語、法語、德語,他在大學比較勤奮,每日預習、背單詞、準備考試,和我們的大學生活並沒有大的差別。

  每天早晨起來,他都會先讀法語,跟一般的外語系學生沒區別,就是要背單詞,學語法,還要背動詞不規則變化變,而且他也要為生活中的錢擔憂。季羨林的閱讀積澱也是從大學開始的,他也是從一本本書讀過來的,看到他曾經訂了一些名著,也會翻譯小說,還會投稿,看到稿子沒上,還會在日記裡爆粗口。他每天都會讀一些德語,也要不停地讀書考試,壓力很大,他每天的日記還挺簡單,就是今天讀了什麼書,上了什麼課,這個老師講的好不好,買了一本夢寐以求的書,投稿,翻譯,一起和同學遊玩,順便吐槽一下老師,或者表達對某個老師的讚美。

  想想季羨林還是一個刻苦的閱讀者,每天讀書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他每天都會給自己佈置一些閱讀任務,比如今天讀100頁某本書,讀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00頁,或者準備考試,他一般都在買書、看書、聽課、寫文章、翻譯文章中度過。

  後來因為抗日戰爭,還有家人生病,讓他的'思緒很沉重,害怕北平打仗,那個時候他覺得自己應該去打仗,而不是在讀書,他瞧不起自己的不勇敢,在動盪的年代,他很難靜下心學習。曾經他覺得很無聊的看書學習的日子,在戰亂時成為他最想過的日子。戰爭讓他思想很緊張和失落,戰爭影響了他的學習生活,那個時候時局很緊張,他也不免感到迷茫。

  他立志大四要選德語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直立志去德國讀書。也許讀書的日子真的很單調,卻不無聊,每次能夠在睡覺前看書,他會倍感幸福。他有睡前讀書的習慣。每次買到他想要的書,他會如獲至寶,他也算一個書迷。喜歡買書。雖然經濟並不是特別富裕,但是買書是讓他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買到很難買的版本,他會特別開心。

  他每天的讀書的書目,以英國文學和德國文學為主,他也自己寫書評,投稿,後來他立志在寫作方面有所建樹,這樣他就能在文壇積累名氣,以便找機會去德國留學。可能他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寬裕,加上生老病死,他對家庭憂愁很多。

  我想他之所以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是因為他的對學習這件事持之以恆的堅持,他每天都有很多時間都在預習、複習、備考,善心學習,不過那個時候他也說自己眼高於頂,看不起的人比較多,對老師的喜好也比較明顯,也許讀下來,會覺得他的生活單調乏味,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踏踏實實學些東西總是有用的,其實年輕的季羨林也是和我們年輕時一樣,有迷茫,有自尊心受挫的時候,也有為學習憂愁的時候,為前途的迷茫,為家庭的憂愁,還有為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憂愁。只不過他每天用來做學問的時間真的很長,不覺枯燥,埋頭苦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