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大師的故事六則

季羨林大師的故事六則

  相信很多人對季羨林一定不陌生,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不知道大家對季羨林的瞭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季羨林大師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高考數學4分:

  季羨林先生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他的桌子上放著課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麼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他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願居然是數學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2日,山東臨清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後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老先生一生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揹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直到一個多小時後新生才回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人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

  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三、糟糠之妻:

  季羨林先生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十餘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羨林先生回國後經陳寅恪先生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獨自過了16年,他才把家屬接來。他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先生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後,1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於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先生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在季羨林先生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先生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

  彭德華也許一輩子也沒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個什麼學問,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先生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他自從1929年結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辦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600本書:

  季羨林先生住在301醫院期間,有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老爺子馬上把秘書找來,吩咐叫人去買,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

  這一來轟動了全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

  “都給。”“買去。”

  季先生說:“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

  最後,季羨林先生讓人一趟一趟買了600本,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

  斯人已去,風範永存,閱盡滄桑,大徹大悟。

  國學大師,平凡布衣,件件小事,還其本真。

  五、季羨林的愛情故事

  季羨林在中國的原配夫人是彭德華,一位僅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女性。但是在季羨林眼裡,她是一位善良的人,一生沒有和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孝下慈,對季羨林也是賢內助,不讓季羨林花心思。但是季羨林在留學德國的時候還是與一位德國姑娘相愛了,但是季羨林還是理智的選擇了回國、迴歸家庭,與德國戀人再無聯絡。

  季羨林在《留德十年》的書中第一次將自己的這段異國之戀告訴眾人,這是一個不能相守的故事,後來中國香港的女導演找到季羨林的德國戀人的時候,發現這位德國女子一生沒有結婚,等了季羨林60年,於是季羨林的'愛情故事變得更加的動人,讓人感嘆。

  季羨林1935年在德國留學,當時第一次見到伊姆加德是在受到校友田德旺的邀請,去房東家共進晚餐。在1937年的時候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伊姆加德主動提出要幫忙列印論文,而提出的報酬就是讓季羨林陪她走遍哥廷根的每個角落,漸漸地兩人產生了感情,季羨林和伊姆加德並肩走過了許多地方,那段時光是季羨林有生以來最幸福的時光,也是他晚年中常常回憶的時光。但是季羨林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妻兒的人,所以在反覆的掙扎中季羨林決定放棄這段不會幸福的感情,讓年輕的伊姆加德找到一個更適合她的人,所以季羨林最後回國不再與伊姆加德聯絡,但是他一直想念著伊姆加德。

  六、季羨林抄書故事

  20世紀50年代,季羨林曾在北京大學講授語言學。一天,一個學生來向他借一本語言學方面的書籍。季羨林一下子犯了難,學生要借的這本書是極其珍貴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閱的時候稍有汙損,都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但面對學生渴求的目光,季羨林又不忍心拒絕,便對他說:“你過一個禮拜後再過來取,行嗎?”學生歡歡喜喜地走了。

  一個禮拜後,學生如約來到季羨林的辦公室。當他接過季羨林遞過來的書時,感到非常意外,這根本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疊厚達幾百頁的裝訂得整整齊齊的信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蠅頭小楷。季羨林歉疚地笑道:“很對不起!我沒能將原本借給你,是因為原本太珍貴了,我打算以後將它捐給國家。現在這本書我概不外借,我怕萬一被人損壞,以後對國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給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儘管看起來有些麻煩,但基本上一字不錯、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學生一聽,異常震驚,連連向季羨林鞠躬致謝。對於一本十幾萬字的書籍,要將它完完整整地抄錄下來,要有多大的耐心、該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個星期,季羨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錄任務。

  其實,當初學生來借書的時候,季羨林完全可以向他說清實情,當場婉言拒絕,學生也是一定能夠理解的,但季羨林卻以這樣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滿足了學生的要求,實在令人感動、感嘆!季羨林在學術上堪稱一代大師,同樣在做人處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