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情意目標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讀提示]
1、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2、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3、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遊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4、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5、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6、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重點難點導學]
1、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夜航船》、《快園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熾。
2、誦讀指導
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3、字詞積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4、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下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慄”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助學資料]
1、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裡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夜深人靜,我僱了一條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裡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裡霧氣濃重浩茫,天空、濃雲、遠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①,與杏桃相次②開發,尤為奇觀。
註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個接一個。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朝煙
②夕嵐:
③開發:
(2)比較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歲春雪甚盛
梅花為寒所勒
②
尤為奇觀
明確:(1)①早上的雲霧
②傍晚的山氣
③指花的盛開
(2)興旺,指景色最美之時被,介詞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動詞
[知識網路]
線索重點靈魂
景中含情
湖敘事寫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點區域性孤獨落寞
亭時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