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初二語文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初二語文教案)
【設計簡說】
本文為張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寫景,與敘事結合,表現這個曾經的富家子弟和現時的明朝遺民的失落愁緒和雅趣。教學設計為在讀熟的基礎上,以“痴”為切口,瞭解、校正學生對文意的理解,達到落實重點;透過對“獨”、“拉”的剖,對照原文,評插圖,自己作畫,以及“相關連結”,落實對白描手法的領悟及作者內心的把握,從而突破難點。拓展閱讀的安排,以淺顯問題引導學生對寄情山水或白描手法作品的感知。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揭題。佈置初讀:借文下注或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聽範讀,給讀音特別的字注音(強[qiǎng]飲)。
學生小聲自由讀;齊讀。
2、文中的“餘”是什麼意思?具體指誰?
文中有人對張岱作出了評價,用的是哪個字?(痴)
小組交流:哪些內容體現了張岱的“痴”。可用文言,也可用白話。
課堂交流。師引導和評價:①用文言原文的,再用白話說一遍;反之亦然。②白話講述時,有明顯錯誤的,提出來,由別的學生髮表見解。③形成“時間”、“行為”和“舟子評價”三個要點的板書。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這個被舟子說成“痴”相公的張岱,在更定遊湖時,看到怎樣的景色,遭遇怎樣的事情。請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勾畫。
讀“景”。
為什麼會“人鳥聲俱絕”?這個“俱”字是否可以不用,而成為文言文中常見的四字句:人鳥聲絕?從哪個字中可以看出往日湖中常聞的人聲、鳥聲此時都沒有了?此句的“絕”作何解?剛學過的《三峽》“夏水陵,沿溯阻絕”中的“絕”為何作“斷”講?
“上下一白”中的“上下”具體指什麼?根據文下注,“一”解釋為什麼?(全)
請你依照“霧凇”、“上下一白”畫一幅畫,先打邊框,那麼,你會在框內畫些什麼?為什麼這樣處理?
師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句;學生就有無準確反映文意,評文中插圖。請再為“上下一白”補上“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巡視,擇一較接近於“痕”、“點”、“芥”、“粒”者,請其分如此處理的原因。請大家用一兩個詞語評此畫的意境。
“痕”字照應了句中哪個詞?(“影子”)
“點”、“芥”、“粒”按照怎樣的順序形容景物?“芥”,比“點”小、 比“粒”大,這個字該怎麼理解,閱讀“相關連結”:
(1)本地常用語:細得像芥菜籽。
(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芥”: ①小草。○喻微小的。②芥菜。
請講出“餘舟一芥”的.理解。(理解為“像細草葉”。)
請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追求句子連貫。)
“粒”比“芥”更小,舟中有沒有作者,從哪裡看出?(“與餘舟一芥”)如此,餘人與作者是面對面了,怎麼會是“粒”?
小結:神遊身外,眼中裝著的是一個冷寂、悽清的世界,包括這個世界裡作者。
讀“事”。
更定湖心亭看雪,張岱約幾個人同往?“獨”字還讓我們讀到他怎樣的心緒?(孤寂)
如果在“一童子燒酒爐正沸”中加一個逗號,你怎麼加?為什麼?(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拉餘同飲”中的“拉”是誰的行為?金陵即現在的何處?他怎麼會在杭州?(客此)不是親朋故友,他為何要“拉餘同飲”?(也是“痴”者,引張岱為知己)
文中為何用“拉”而不用“邀”、“請”、“呼”等詞,從中你看到了被邀同飲的張岱,起始應該是怎樣的?他的拒絕僅僅是禮儀中客套嗎?(清高)
2、閱讀“相關連結”:《自為墓誌銘》節選,結合本文,就張岱性格和此時心境作出評價。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三、熟讀成誦,拓展欣賞
1、自由快速讀,一口氣讀儘量多的文句。
齊讀課文,讀出意味。
2、拓展欣賞。
(1)柳宗元《江雪》
請你猜測政治家柳宗元此時的仕途命運。
(2)《世說新語?王子遒雪夜訪戴逵》
王子遒的行為體現了晉朝士大夫的心態,請你用文中的八個字評述。
(3)歸有光《寒花葬志》
《湖心亭看雪》以白描手法寫山水、寄情思。歸有光的作品裡,你讀到了白描手法又運用到什麼物件上?歸有光對婢子寒花寄託了怎樣的情感?
板書計劃:
三日大雪後的更定
痴:雅趣 愁緒
獨往 拉
【課後體會】
由整體感知再落實到段、句、詞的理解,使學生能結合語境正確把握。
閱讀“相關連結”有助於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驗。
拓展欣賞使學生初步感知,且積累相關的文言詩文。
讀熟是解讀文章的基礎,必須有效落實。研究詞在特定語境裡含義,須由老師引導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