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學資料
《化石吟》教學資料
《化石吟》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下面是《化石吟》教學資料,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教材簡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應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音律之美。
2、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策略】
1、吟誦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在誦讀中揣摩詞語的形象精煉,句子的含義雋永,在誦讀中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學習方式】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於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明確分工,分別指定讀題員、記錄員、報告員、協調員等;小組之間公平競爭,合理比較,使學生群體間產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益。
【課前準備】
1、教師與學生一起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但無論多久多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從遠古駛向現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那億萬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例: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
4、問題討論: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種感情?
5、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詩歌,整體感知體會。
三、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例:重點字詞: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重點語句: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
3、學生集體朗讀詩歌,仔細研讀賞析。
四、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獁的資料,推測猛獁的死因。鼓勵學生勇於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面對這幅猛獁圖片,你有什麼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五、教師小結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麵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尋生命的足跡。同學們,願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六、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辦一份手抄報。
2、你喜歡科學詩嗎?請模仿著寫一首。
【教學效果及反思】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並且能巧妙地藉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於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獁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於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瞭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後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拓展閱讀:《化石吟》課文簡析
詩共7節,可分3層。1、2節是第1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科學家透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為烏有,但它們作為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餘不就是生命的資訊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並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
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麼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階向高階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麼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讚歎大自然的高妙嗎?“歎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讚歎,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讀到這裡,我們會突然感到,詩的第1節中接連四個問句是怎麼引起的呢?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髮的疑問。
最後一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透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