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翻譯賞析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翻譯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宋朝·蘇軾

  蒼顏華髮,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前言】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是一首蘇軾所作的詠春詞。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後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註釋】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⑵輕雲:本指輕薄飄浮的白雲。這裡比喻柳絮。貼水:緊挨近水面。

  ⑶乍晴:雨後初晴。乍:初,剛。池館:池沼館閣。這裡主要指池沼。燕爭泥:燕子趁著天晴銜泥築巢。

  ⑷沈郎:即沈約,字休文,南朝梁詩人。他在《與徐勉書》中說:“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意思是說因多病而腰圍消瘦。後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稱。不勝衣:形容消瘦無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勝,承受。

  ⑸沙上:指沙渚、沙灘之上。鴻雁信: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漢書·蘇武傳》: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於北海。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請求匈奴歸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後漢派使者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沼澤中。匈奴單于大驚,致歉漢使。

  ⑹鷓鴣啼:鷓鴣鳥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遊子聽到鷓鴣的叫聲會感到湊涼。鷓鴣,禽名,善啼。

  【翻譯】

  風壓著柳絮貼著水面紛飛,雨後初晴燕子在池沼邊銜泥築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在沙上沒有收到鴻雁傳來的書信,竹林間時時聽到鷓鴣悲啼。我的深情怕是隻有那落花知曉了。

  【鑑賞】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豔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雲、水、燕、泥等頗具初春氣息的景物。

  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則把時空互動一起寫,春天初晴,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鬱。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出於《漢書·蘇武傳》,詩、詞裡常用這個典故。此時連鴻雁都不捎信來,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尋味。“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人們對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創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約作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東坡迎春景而春情動,思念妻子,作此詞以懷念之。一說此詞是李璟的作品,見《李璟李煜詞補遺》。因明代所刊《類編草堂詩餘》署為李璟所作,故《補遺》誤收。應據元刻本定為東坡詞。

  作者簡介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絡。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

  蘇軾,《題西林壁》《明月幾時有》《赤壁懷古》《江城子》《赤壁賦》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