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及翻譯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及翻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及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②。

  【注】《浣溪沙》是蘇軾46歲被貶湖北黃州遊清泉寺所作。

  ①子規:杜鵑鳥;

  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2、詞的上闋,透過寫雨中的蘭芽、沙路和子規營造了怎樣的境界?(3分)

  3、蘇軾詩詞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請說出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4分)

  4、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意象構成的?請簡要敘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寫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蘇詞和白詩都寫道“唱黃雞”,兩者表達的感情一致嗎?請簡要分析(5分)

  6、下面對蘇軾的《浣溪沙》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寫景,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松間沙路潔淨無塵,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B、瀟瀟暮雨子規啼一句寫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突出了環木糙住

  C、下闋轉入抒懷,門前流水尚能西句,寫詞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無再少,因此為時光流逝、人生短暫而嘆息。

  D、全詞情景交融,恬淡優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語言,充滿人生哲理的議論,表現了詞人執著生活、呼喚青春的情懷。

  7、黃雞的本意是:,詩中是指:

  8、發揮想象,描繪“山下蘭芽短浸溪”所展現的畫面。(2分)

  9、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0詞的上闋描寫了“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規啼”三幅畫面。請你展開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畫面。

  11、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懷,請結合全詞內容,試從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點,談談你的理解。

  12、從所積累的古詩曲的名句中(課內外不限),找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來,寫在下面。

  參考答案

  1、同意。蘭芽溪水,沙路無泥,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作者來到一個遠離塵世、潔淨如洗的地方。這裡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透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寫了蘭芽溪水、沙路無泥和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塑造了一個清新、潔淨、幽雅的境界。(3分)

  3、這裡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透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4分)

  4、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幽美、潔淨的山林雨景圖。(2分)描寫了蘭牙、溪水、松樹、沙路、子規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詩中“唱黃雞”是“嗟老嘆衰之詞”,感嘆人生苦短,表現了“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2分)蘇軾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他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貶謫期間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2分)(意思答對即可酌情給分)

  6、C。

  7、指黃雞報曉。代指時間,時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10、“蘭芽浸溪”,三月間,山下的蘭草剛冒出短短的嫩芽兒,芽兒浸在蘭溪裡,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闋的翻譯)哲理:人可以青春長在,不必為光陰流逝、人生衰老而嘆息;作者的情感:作者當時正是政治上失意處於逆境之中,本詞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豁達的胸襟。

  12示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他詩詞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參考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拓展內容】

  作品原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