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晏殊浣溪沙的古詩詞賞析

關於晏殊浣溪沙的古詩詞賞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沒少做古詩詞鑑賞吧?古詩詞鑑賞,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運用了什麼手法,描寫了什麼內容,突出了什麼,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大家知道怎樣去完成古詩詞鑑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晏殊浣溪沙的古詩詞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①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

  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與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與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③夕陽: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⑤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⑥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⑦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⑨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著一曲詩詞喝著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與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麼時候才又轉回這裡?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舊時的相識。

  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

  上闋中“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作者邊聽邊飲,這現境觸發了對“去年”所經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麼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闋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詞中無意間描寫的現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創作背景

  此詩一般認為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晏殊知應天府時所作,根據是“張寺丞”與“王校勘”應為晏殊在應天府時的下屬張公壽與王君玉,以及《能改齋漫錄》《苕溪漁隱叢話》等書上所載的,“晏元獻赴杭州,道過維揚,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誦壁間詩板,戒其勿言爵裡姓名,終篇者無幾。又使別誦一詩云:‘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儀鳳終沈影,鳴蛙只沸羹。淒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徐問之,江都尉王琪詩也。召至同飯,又同步遊池上。時春晩已有落花,晏雲:‘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自此闢置,又薦館職,遂躋侍從矣”。有人認為這兩個根據不可靠。

  名家點評

  明·楊慎《詞品》卷五:“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

  明·卓人月《詞統》卷四: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油壁輕車”二句,歌行麗對也,“細雨夢迴雞塞遠”“青鳥不傳雲外信”“無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詩俊語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詞,著詩不得。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或問詩詞、詞曲分界,予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定非香奩詩;“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草堂詞也。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

  清·陳廷焯《大雅集》卷二:有一刻千金之感。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宋代文學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當時名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和詞人張先等,均出其門。卒諡元獻,世稱晏元獻。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亦工詩善文。其詩屬“西昆體”,詞風承襲五代馮延巳,閒雅而有情思,語言婉麗,音韻協和。有《珠玉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