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一條長河,歷經蜿蜒曲折,以無比寬闊的形態展現在我的眼前。它的盡頭正如它的源頭一樣無法窺盡。天空籠罩著一層似有非有的薄霧,如同是在清晨的淺藍色幕布上隨意塗抹的白色。稍後,一輪紅日跳出了地平線,此時的江水成為了一條金黃的綢緞,滾滾的江水猶如復活了一般,發出了滾滾之聲……

  化零為整悟教法

  課堂上,我正對著四年級(4)班的孩子們上課。一雙雙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著我。這是我在前兩天修改完教案之後進行的又一次教學活動。坐在教室後面的,是這次負責我校參加區級賽課活動的老師們。從接到參賽任務之後,老師們為了更好地幫助我進行準備,都付出了艱辛。有的老師帶病堅持來聽我的課,有的老師專門調課找時間來指導我,有的老師陪伴我從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還有的老師甚至在為我準備參賽的服裝、課件和道具。對於這麼多老師的辛勤付出,我怎麼能不感激,怎麼能不把感激化作課堂上的激情呢?

  師:詩中的第一句已經交代了離別發生的時間、地點。同學們,看看這一句詩中的“故人”指的是誰?

  生:孟浩然。

  師:“黃鶴樓”是這場送別發生的――

  生:地點。

  師:那“煙花三月”是這場送別發生的――

  生:時間。

  師:“煙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生:繁花似錦。

  師:那就讓咱們再讀一遍古詩,將古詩中的時間和地點有節奏地讀出來吧!

  當孩子們在齊讀古詩的時候,我仔細聽著,孩子們讀得不錯,我所強調的部分都用重音來突出了。但當我把目光投向教導主任李老師的時候,卻發現了她不太滿意的眼神。作為這次參賽的主要指導者,她的目光是我最為關注的。“莫非有問題?”一絲不安掠過我的心頭。

  下課後,就在教學樓的走廊裡,老師們針對這堂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其中,李主任講道:“你要注意,你現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詩。古詩的意蘊需要整體去感知,讓學生們去體驗,而不是把它當成枯燥的反覆問答。不要刻意地將幾個問題接連提出,這樣會造成提問的瑣碎化,挫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提的問題太細太碎,部分學生覺得無聊都開始打起哈欠來了?”李主任的話讓我無地自容,曾以為自己設計的這幾個提問是難度適宜、切中要害的,卻沒想到已經背離了“古詩”這一文體形式的特徵,因而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可謂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著說:“任何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學生,都是為了學生有真的收穫而非為了教師教學技巧的炫耀。要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這一文體的美,就一定要從‘整體入手’,切忌‘零碎化’。從這一點來說,你的這幾個問題都可以糅合成一個總的問題拿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自己尋找答案,這樣既避免枯燥,又能讓學生有真

  收穫。”

  李主任的一番話使我茅塞頓開,原來如此。從那天開始,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是有不明白之處就儘可能地多問、多學,向有經驗的老師詢問自己的不足,向教學優秀的老師學習教古詩的方法。透過學習我明白了,對於古詩教學來說,“整體感悟”是關鍵。

  咀詞細讀入真境

  還是那一條江水,它變得比以前更加寬闊了。在滾滾波濤之中,我看到了一葉扁舟。的確是一葉扁舟,在滾滾東去的波濤中它顯得那麼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尋不到它的蹤跡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著一個單薄的人影,那個人影默默地向著扁舟離開的方向望去。在他對面的.岸邊,有一座高大宏偉的木樓,樓前的河岸上同樣站立著一個孤單的白衣身影……整個畫面寂然無聲,而我卻從這無聲之中聽出了一個“孤”字……

  從夢中醒來時,我發現自己口中仍念著這個“孤”字。突然之間,靈感的噴泉衝破了纏繞我許久的迷思。“為何不將這個‘孤’字作為解讀這首古詩的一個切入點呢?”帶著興奮,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合作小組的老師們。老師們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並且告訴我,古詩的學習本來就需要從重點的詞句入手進行反覆品味,這樣才能走入詩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詩境。原來是這樣啊!我一邊嘲笑自己因為缺少古詩教學經驗而自以為的“重大發現”,一邊又開始反覆品味起這個“孤”字來。

  漸漸地,我有了一絲異樣的感受,似乎這個“孤”字並沒有那麼簡單。帶著疑惑,我詢問了學校的幾位老教師,大家在反覆思索後證實了我的想法:“孤”這個字在詩句中不僅僅是表面上所指的“孤單(單獨)的一條小船”,也是在指故人西辭東去之後“獨在異鄉”的孤獨,更是指作者李白眼中注意的“這一條小船”,因為“故人”遠去之後,李白的內心也是“孤獨”的。而當“孤帆”和“碧空”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也就是將極小和極大的這兩個事物“擺放”在一起時,視覺上就產生了強烈的反差,這種視覺上的反差最終就會造成情感上的巨大張力,而這種張力就是本詩能夠吸引讀者、千古流傳的關鍵因素之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絡,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