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柳絮詞賞析讀書筆記

《紅樓夢》中的柳絮詞賞析讀書筆記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鉅著,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中的柳絮詞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中的柳絮詞賞析

  正是柳絮漫天的暮春天氣,想起了《紅樓夢》裡關於柳絮的一回文字。那是第七十回,林黛玉寫了《桃花行》,本來要重建桃花社,但由於雜七雜八的事,居然只起了個頭就沒有了下文;史湘雲在暮春時節,由於無聊,寫成了一首《如夢令》,引出了幾首柳絮詞。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幾首詞。

  首先是史湘雲的《如夢令》:

  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現在通行本的《紅樓夢》中,“殘吐”又寫成“才吐”的,而和我這裡理解最大的差別在於句讀,一般的都是這麼標點:

  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這首詞按我的理解:開頭是忽然看到滿天的柳絮,讓作者有些驚奇,產生了疑問,難道是繡絨剩下的絨頭,被風吹散才像霧一樣在簾外飄蕩?這句是實寫看到的,只不過用了比喻。伸出手去輕輕拈一把來,卻惹起了鳥兒妒嫉的叫聲。這句寫心思,手拈柳絮和鳥叫當然都是當時的實景,兩者本來應該是不相干的,可作者卻把它們聯絡在了一起,這個就是“寄情於物”,是一種心情的表達。史湘雲儘管不是一個敏感的人,可她卻也是一個聰明的少女,由於她當時已經感受到了各色人等對她行為的一些議論,所以她才有這樣的詞句。“且住,且住!”這可以透過三個方面來理解:一說鳥叫聲住,也可說手拈柳絮住,這兩種意思是承上;還有一種意思是啟下,是讓美好的春光留住的意思。

  這首詞確實能夠看出史湘雲的特點,也就是說只有她才有這樣的詞句,儘管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好的東西還是值得珍惜的,在能夠留住的時候千方百計把它們留住,莫使春光別去。

  第二首詞是探春的《南柯子》,可是隻有上半闋: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而後半闋是賈寶玉續的: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賈氏兄妹的詞各是自己的口吻。上半闋,是從柳絮在柳枝上的情景寫起,儘管它們和柳枝有生與被生的聯絡,它們相互間也曾緊緊地在一起,可它們卻不能一直在一起,等風一起,東的東,西的西,相互間再也沒有任何聯絡。

  讀過《紅樓夢》,知道探春命運的,就知道她看得開,所以這也是她的宿命。但她的“一任”卻和後面薛寶釵的“任他”不同,她首先是心中有那些親人在,也是真心想要留住美好的東西。可實在不能留住時,“空掛”“徒垂”“也難綰系也難羈”時,她也只好“任”。而其兄寶玉的“續作”,應該是一個什麼也沒有明白的公子哥的自白,總覺得好的東西,過去了還會有。這也符合當時的他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心態,總覺得什麼都不用擔心,今年花謝了,明年還會開。所以詞句漂亮,但意思實在很一般,和他的姐妹們的思想不在一個層次上。

  第三首是林黛玉的“一闋《唐多令》”: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前三句寫實,柳絮在春風裡到處飄蕩,有的到了這裡,有的到了那裡,但就算飄落到地上,也會凝結成團。接下來是林黛玉性質的心情表白:它們在風中飄蕩的樣子多麼像人們的命運啊,可不知道的人還在說什麼難分難捨,說什麼繁華快活。下半闋繼續議論:這柳絮也應該知道煩惱吧?剛剛盛年就變成了老人。可嘆這個世界上誰會去珍惜它們?本來想就讓東風去做個了斷:它想把我吹到哪就去哪吧,可實在又是那麼的不甘心,才不停地在原地打轉?這裡又回到風中的柳絮。林黛玉不愧為文字高手!

  這就是林黛玉,看過後,你一定會想到是她在寫她的身世以及這身世而來的內心獨特的想法。

  第四首是薛寶琴的《西江月》: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梨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薛寶琴去過好多地方,所以她眼界就開闊得多,所以她的上半闋就完全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寫:漢朝的遺蹟裡已經很少見了,隋朝的大堤上(運河邊)卻有很多。這是虛寫,她到過或者她認為的那些地方,也一樣的有這些柳絮。整個春天的努力卻在一場東風裡一下子就消失了,三春事業付東風,這是寫實,也是對歷史的一種總結,韶華易逝。過去了的一切,也只能留下“明月梨花”那樣的夢。“明月梨花”是溫庭筠喜歡用的句子,滿宮明月梨花白,純純的夢境。薛寶琴在大觀園裡是一個局外人,她局外人的眼光或許看到了什麼?這裡是不是要透露什麼?但我總覺得她不過是泛泛而論,因為她年紀本來也小,當然不會有那麼多想法。而這也在她詞的下半闋得到了體現,在她眼裡,本來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到處都有(江南江北一般同),卻偏偏有人根據這個來寄託什麼“離愁別恨”,這個只能算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了。

  《紅樓夢》寫到這裡,說到了薛寶釵,書中寫道:

  寶釵笑道:“總不免過於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的東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

  眾人笑道:“別太謙了,自然是好的,我們賞鑑賞鑑。”

  因看這一闋《臨江仙》道: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

  湘雲先笑道:“好一個‘東風捲得均勻',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眾人拍案叫絕,都說:“果然翻的好。自然這首為尊。纏綿悲慼,讓瀟湘子;情致嫵媚,卻是枕霞;小薛與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罰的。”

  從書中的記載來看,這裡的薛寶釵在做這首詞時首先想到的是大家怎麼看。那大家怎麼看呢?“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的東西”,所以大家都按這個套路寫,“總不免過於喪敗”,而她為了不落俗套,所以才“偏要把他(它)說好了”。這個“偏要把他(它)說好了”是她的創作初衷,也就是說她是有意為之的,用現在的`話說是“革命的浪漫主義”。明白了這個初衷後,我們來看看“薛寶釵”的詞:

  “白玉堂前春解舞”,地面是白色的,柳絮也是白色的,一個純白的世界裡,一些純白的柳絮在飄蕩,也可以說成是在舞蹈。“東風捲得均勻”,這句是史湘雲先叫好的,說“已經比眾人都好了”。那麼好在哪裡呢?春風讓柳絮起舞,也讓它們重新組合,變成了幾乎一樣的東西,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這句是具體寫柳絮被春風捲動的樣子,蜂圍,蜜蜂圍在一起;蝶陣,蝴蝶成群地飛。柳絮在春風中有時像蜜蜂圍在一起,有時像蝴蝶成片飛去;沒有規律,“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這句是反問句,有多少會隨著流水而去,又有多少會被埋在塵土裡?這一句其實是一種不甘心,也是為下文真正的“反”做準備。下半闋開始了真正的“反”,“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這是典型的薛寶釵的語氣!表面上當然還是在寫柳絮,寫柳絮和柳條以及離開柳條後柳絮和柳絮之間儘管有很多的聯絡,可怎麼也改變不了,有風吹來後,它們剛剛聚在了一起卻又馬上分了開去的事實。為什麼說這句是典型的薛寶釵語氣呢?“任他”,只要是自己不能決定的,就讓他們來吧,無論怎麼樣我都能接受。對於《紅樓夢》後面的續書,我一般贊同得很少,可對於薛寶釵決絕地告訴賈寶玉,林黛玉已經死了的情節,我是認同的。那就是薛寶釵,她對於誰都那麼客觀或者說那麼無情。最後三句是高潮,而這三句中最容易引人誤解的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現在一般都解釋說這表達了一種豪邁的精神,沒錯,只要有很強大的外界力量,我也一定能夠青雲直上。好多人會把這種情感看成是豪邁,而要是和前面一句“韶華休笑本無根”結合起來看,似乎確實是一種豪邁。“韶華”,美好的時光,明媚的春光,那些正在得意的人們,不要嘲笑(我們)這些沒有任何根本的柳絮(休笑本無根)。只要藉助於有利於我的風,好風憑藉力,正常的語序是:憑藉好風力;我也能到達別人到達不了的高度(送我上青雲)。豪邁吧?但豪邁需要那麼藉助於外界的力量嗎?其實,薛寶釵的這句詞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來自於《莊子》的典故。莊子的意思是有一種大鳥,它的翅膀就有幾千裡,而它要飛起來必須要有很大的大風。要不翅膀展不開,不能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也就不能到達它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這種大鳥,要藉助於很大的風的力量,才能到高高的青天,“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李清照也曾寫過一首《漁家傲》的詞,其中也用到了這個典故,她說:“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但無論是李清照還是莊子,他們的物件都是本身有幾千裡翅膀的大鳥,他們都是本身有能力而那陣大風不過幫了他們一下而已。而薛寶釵詞中的物件呢,它有的是什麼呢?它們只是柳絮,是沒有“根本”甚至都可以說沒有什麼重量的柳絮。一陣小風就讓他們聚散無定了,而那種能讓有幾千裡翅膀的大鳥上九萬里高空的大風會讓它們怎麼樣呢?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說她豪邁嗎?

  在七十回中寫暮春的柳絮,表明了在曹雪芹的心目中,這些大觀園中女子的命運已經要開始發生變化了,她們如柳絮一樣的命運正在開始,而那場或許讓她們上青天也或許讓她們進泥塘的大風,她們根本無法抵抗的大風正在臨近。

  暮春裡的“柳絮”是《紅樓夢》中眾多女子的命運,也是封建社會里眾多女子的命運,其實也是滾滾紅塵中,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命運。但《紅樓夢》中,作者讓她們按各自的性格寫出的不同特色的柳絮詞,卻讓我們實實在在地見識了曹雪芹的藝術水平。說實話,從作家的角度,我寧願相信,確實有那麼幾個現實中的女子,曾經在一個家庭的大花園裡生活過,並且她們性格各異,也確實寫過各種各樣的詩歌。曹雪芹只是把這些詩歌抄了過來,把她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下來而已。要是說沒有這個園子和那些女子,只有一個大文豪曹雪芹在寫,他創造了這些女子。那我敢說,這個創作本身就算是用偉大來形容也是不夠的。

  拓展閱讀

  淺析《紅樓夢》柳絮詞的讖語藝術

  《紅樓夢》中詩詞曲賦,往往暗示著人物未來的命運。在第七十回中,湘雲見柳花飄舞,偶成小令,寶釵、黛玉看了,都覺新鮮,請來眾人趁興填詞,以柳絮為題,限各色小調,拈鬮決定。

  湘雲寫的是《如夢令》:“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此詞以拈來柳絮借喻佔得春光,實為對湘雲未來的暗示。湘雲後來嫁給衛若蘭,新婚美滿。但此詞從佔春一轉而為惜春、留春,情緒上是那樣無可奈何,預示著她所謂的美滿婚姻好景不長。

  探春拈到《南柯子》,只寫了半首:“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寶玉拈到《蝶戀花》,寫不出來想認輸,讀了探春這半首,續道:“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探春只寫半首,原因之一是,“探春後來遠嫁不歸”的意思已在前半闕四句中說完,原因之二是,“空掛”、“難羈”也可預示寶黛將來生離死別,即使寶玉填出詞來,別離內容難免重複,“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鶯愁蝶倦晚芳時”就是說“紅顏老死”,“隔年期”說得隱曲,是說要與柳絮再見,除非它重生,要與人再見,除非是來世。 黛玉拈到《唐多令》,寫的是:“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這首詞寄寓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以柳絮之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隱含黛玉對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自內心的悲憤呼聲。

  寶釵拈到《臨江仙》,寫的是:“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寶釵一向高潔,在歡娛之詞中以“解舞”、“均勻”自詡,她的處世、她的思想性格與黛玉不同,黛玉死後,客觀上必然造成“金玉良緣”的機會而使寶釵青雲直上,但寶釵最終不免被棄,詞中“本無根”即寓此意。

  寫柳絮,其實在寫人,隱約之間描繪出作詞者各自遭遇,暗示著人物的未來命運。從這種讖語式的表現手法,可以看出曹雪芹每寫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域性,目光貫始終。

  作者介紹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一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晚年的貧困潦倒,使他能夠更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了這樣一個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進步的思想意識,良好的藝術修養,認真的創作態度,正確的創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創作出《紅樓夢》這部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傑作。全書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大家都認為是高鶚續寫。高鶚的續書雖然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上與前80回有差異,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並使全書的故事完整無缺,得以在廣大讀者中間廣泛流傳。

  作品簡介

  《紅樓夢》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大家庭從繁榮走向衰敗的故事。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悲劇,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於,他沒有表面地、簡單地表現這個愛情悲劇,而是從人物思想性格的深處,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去挖掘這一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義的殘酷虛偽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罪惡。作品的主題也沒有侷限在個人愛情悲劇本身,而是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了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描繪了一幅極其廣闊的社會生活圖畫,說明了整個封建社會已是千瘡百孔,搖搖俗墜。深刻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社會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倫理關係,悲憤滿腔地控訴了封建主義的殘酷無情和滅絕人性,大膽銳敏地預示了封建社會和封建統治階級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在中國,《紅樓夢》被評價為剖析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鴛鴦、晴雯、賈政、賈赦、賈珍、賈璉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賈寶玉是封建貴族階級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虛偽的封建大家庭裡,由對它的懷疑、憎恨發展到棄家出走,與封建統治階級徹底決裂。他反對封建主義生活道路,對貴族生活的厭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現。賈寶玉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輕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熱愛受封建主義壓迫與蹂躪的女子,表現出明顯的民主思想。賈寶玉性格的反封建主義意義還突出地表現在對真摯愛情的追求上。寶黛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個社會悲劇。

  林黛玉是一個和賈寶玉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在她身上,一定程度地體現了封建社會里婦女的不幸命運,反映了他們勇於反抗和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著貴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寶玉、黛玉是作者最心愛的兩個中心人物。與寶黛截然相反,寶釵是照著封建正統思想塑造的一個形象,在封建主義制度沒落時期,她也是一個悲劇形象。

  作者還懷著正義、同情和愛惜的感情,塑造了晴雯、鴛鴦等一大批如同過江之鯽的丫環形象。她們大多善良、純潔、有理想、敢於反抗、堅決大膽地追求幸福生活。這些被壓在最底層的丫環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民主思想的進一步顯示,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

  書中作者還真實、深刻地描畫出賈赦、賈璉、賈珍、王熙鳳等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人物的醜惡嘴臉。在他們身上集中了剝削階級荒淫無恥、貪婪兇殘、陰險毒辣的特點。其中“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底下就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鳳,留給讀者的印象最深刻,是中國小說畫廊中特色鮮明的著名典型形象。

  《紅樓夢》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巨大的,這首先體現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國演義》和《水滸》中寫的大多是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的鬥爭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紅樓夢》是探索到人物靈魂的深處,描寫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還是以日常生活和愛情題材來塑造人物形象的。《紅樓夢》中日常生活場景描寫生動逼真,並巧妙地與刻劃人物相結合;語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些都對後代人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深廣的影響。《紅樓夢》在詩詞、戲曲、繪畫、建築、園林等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