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教案與板書圖片
河中石獸教案與板書圖片
《河中石獸》是紀昀的一篇文章,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下文是有關這篇文章的教案與板書圖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教案分析:
本文節選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圍繞著“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進河中的石獸”展開,僧、講學家、老河兵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故事的結局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目標:
1、 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覆朗讀,知曉文章大意。
2、 瞭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 培養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度。
教學重點:落實重要字詞;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檢測字詞落實情況)
PPT展示
河中石獸
清.紀(ji)昀
——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師:朗讀推開記憶的門,在朗讀中回憶重要字詞。
PPT展示
圮 並 閱 棹 設帳 物理 是 攜 耳 確論 湮 顛
二、字句落實
1、落實第三段重要字詞
PPT展示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如是再齧:像;沖刷,侵蝕。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顛:本來。
如其言:依照。
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麼。
但知其一:只。
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
2、結合字詞挑戰自己
PPT展示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3)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4)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理臆斷歟?
3、再次朗讀,整理內容(瞭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記敘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