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河中石獸》的考點知識總結
文言文《河中石獸》的考點知識總結
文言文《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選自清代文學家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考點知識總結,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河中石獸
①滄(cāng)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yān)。 閱十餘歲,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yǐ),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ěr)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
(zhǎng)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kǎn)穴(xué),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zhì)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shù)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1
文章翻譯
①滄州南部的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正門倒塌在河中,門前的兩隻石獸一起沉入了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錢款重修寺廟,並在河中尋找石獸,到底沒能找到。人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②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講學,聽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帶走呢?應該是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在沙裡,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去尋找兩隻石獸,不也是瘋狂的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③一位老河兵聽了這話,也笑著說:“凡是沉在河中的石頭,應當從上游尋找它們。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是)水流的反衝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衝越深,延伸到石頭底面的一半時,石頭一定會栽倒在坑穴裡。照這樣再次沖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不停地翻轉,於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的嗎?”人們依照他的說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幾里開外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2
作者介紹
作者紀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代表作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內容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
3
寫作背景
十七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大動盪、大斗爭的社會條件瞬息萬變,有力地推動了思想領域的發展。紀昀在前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崇尚漢學的徵實,鄙薄宋學的虛偽與空談。在紀昀看來,這夥道學家滿口的 “存天理,滅人慾”理論,視人慾為罪惡,才是最大惡。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紀昀開始用文字勾勒諷刺這些假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假道學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斥責與抨擊。
同時,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所有寫作模式已經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說,到清代已經形成完備的發展體系,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闢新模式,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生了這部作品。
4
寫作主題
《河中石獸》是紀昀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
5
重要釋義
【滄州】:地名,今河北滄州。
【河干】:河邊。
【圮】:倒塌。
【並】:一起。
【閱】:經過,過了。
【求石獸於水中】:在河中尋找石獸。求:尋找。
【竟】:終於,到底。
【棹】:划船。
【鐵鈀】: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設帳】:講學,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非木柿】:這不是木片。是:這。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埋沒。
【耳】:語氣詞,表示“罷了”。
【顛】:通“癲”,瘋狂。
【眾服為確論】: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河兵】:巡河、守河計程車兵。
【失石】:丟失的石獸,這裡指落入水中的石獸。
【齧】: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於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話(去做)。
【但】:只。
【據理臆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推斷。
6
古今異義
【漸沉漸深耳】
古義:罷了。
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
今義:一種學科。物理學。
【二石獸並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