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 》的教案

《河中石獸 》的教案

  導語:短文揭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更不可主觀臆斷,而是要知道它是這樣的原因。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您整理推薦的《河中石獸 》的教案,歡迎閱讀!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梳通文意。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河中石獸》記載的是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結合註釋,讀準字音,積累詞語,理解大意。

  一、讀準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ù)

  二、在閱讀中積累下列詞語:

  1. 古今異義

  並:古義:一起 二石獸並沉焉。 今義:並列

  閱:古義:古義:經歷 閱十餘歲 今義:閱讀

  是: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為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 成為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 是

  為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三、探究結構

  第一層:和尚重修廟門難尋石獸;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獸已深埋;

  第三層: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獸;

  第四層:闡述遇事不能主觀之理。

  二、探究中心

  1.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透過尋找倒塌的河裡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主觀推斷的道理。

  總結固趣: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進一步理解文意。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悅。

  從這個故事看,紀曉嵐為人機智,善於強詞奪理,上節課我們瞭解到他記載的“河中石獸”,居然會逆流而上,它是真的'嗎?本節課我們將在進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加以探討。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課文,探討文意。

  一、學生翻譯課文,老師講評較正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裡,(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裡了。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便划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有個學究在廟裡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二、課堂探究:

  1.故事對石獸的位置的看法各是怎樣的?理由是什麼?

  明確:

  ⑴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衝擊力,將隨水流而下。

  ⑵講學家認為石獸在下沉處深埋,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認為石獸已逆流而上,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

  2.為什麼寺僧與講學家的看法是不對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明確: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理,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實踐經驗,綜合考慮了石獸、泥沙與流水的關係。

  3. 你認為課文講的故事是真實可信的嗎?為什麼?

  總結固趣

  佈置作業:

  預習《小聖施威降大聖》,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