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韓愈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韓愈

  韓愈的《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全詩節奏明快,語意爽直豪邁,情調輕鬆親切。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①

  荊山已去華山來②,日出潼關四扇開③。

  刺史莫辭迎候遠④,相公新破蔡州回⑤。

  【註釋】

  ①次:駐軍。潼關:在陝西潼關縣北,於東漢末設,為秦、晉、豫交通要塞。張十二閣老使君:即張賈,時任華州刺史,故稱使君;他曾在門下省做過給事中,當時通行將中書、門下二省的官員稱為“閣老”。[1]

  ②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靈寶境內。[1]

  ③潼關之東,距潼關西面的華山二百餘里。[1]

  ④莫辭迎侯遠:因華州距潼關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辭遠。[1]

  ⑤相公:指平淮大軍統帥、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將吳元濟的大本營。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軍破蔡州,生擒吳元濟。

  【白話譯文】

  從荊山直到華山,彷彿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刺史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歸來。

  【創作背景】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唐代詩人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於凱旋途中,即將向華州進發,為抒發勝利豪情而作此詩。

  【賞析】

  頭兩句寫凱旋大軍抵達潼關的壯麗圖景。“ 荊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境內,與華山相距二百餘里。華山在潼關西面,巍峨聳峙,俯瞰秦川,遼遠無際;傾聽黃河,波濤澎湃,景象異常壯闊。首聯從荊山寫到華山,彷彿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開筆極有氣魄,為全詩定下了雄壯的基調。對比同一主題的《過襄城》首聯“郾城辭罷辭襄城”,它與“荊山”句句式相似處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荊山—華山”)重疊形式。然而“郾城”與“襄城”只是路過的兩個地名而已;而“荊山”、“華山”卻帶有感情色彩,在凱旋者心目中,雄偉的山嶽,彷彿也為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爭相奔來表示慶賀。擬人化的手法顯得生動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頷聯,詩人抓住幾個突出形象來描寫迎師凱旋的壯麗情景,氣象宏大。當時隆冬多雪,已顯得“冬日可愛”。“日出”被採入詩中和具體歷史內容相結合,形象的意蘊便更為深厚了。太陽東昇,冰雪消融,象徵著藩鎮割據局面一時扭轉,“元和中興”由此實現。“潼關”古塞,在明麗的陽光下煥發了光彩,此刻四扇大開,由“狹窄不容車”的險隘一變而為莊嚴宏偉的“凱旋門”。雖未直接寫人,壯觀的圖景卻蘊含在字裡行間,給讀者留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軍旗獵獵,鼓角齊鳴,浩浩蕩蕩的大軍抵達潼關;地方官吏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

  詩的後兩句換用第二人稱語氣,以抒情筆調通知華州刺史張賈準備犒軍。潼關離華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說“遠”。遠迎凱旋的將士,本應不辭勞苦。不過這話得由出迎一方道來,才近乎人情之常。而這裡“莫辭迎侯遠”,卻是接受歡迎一方的語氣,完全拋開客氣常套,卻更能表達得意自豪的情態、主人翁的襟懷,故顯得合理合情。《過襄城》中相應有一句“家山不用遠來迎”,雖辭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語涉幽默,輕鬆風趣,切合喜慶環境中的實際情況,讀來倍覺有味。而後者拘於常理,反而難把這樣的意境表達充分。尾聯“相公”指平淮大軍實際統帥——宰相裴度,淮西大捷與他運籌帷幄之功分不開。詩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親”,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親”意在內,而且表示決戰剛剛結束。當時朝廷上“一時重疊賞元功”,而人們“自趁新年賀太平”那是勝利、自豪氣氛到達高潮的時刻。詩中對裴度由衷的讚美,反映了詩人對統一戰爭的態度。以直賦作結,將全詩一語收攏,山嶽為何奔走,陽光為何高照,潼關為何大開,刺史遠出迎候何人,這裡有了總的答覆,成為全詩點眼結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寫凱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點。這種手法,好比傳統劇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綜觀全詩,前兩句一路寫去,頸聯直呼,尾聯直點,可稱是用勁筆,抒豪情。由於它剛直中有開合,有頓宕,剛中見韌,直而不平,“卷波瀾入小詩”,饒有韻味。一首政治抒情詩,採用犒軍通知的方式寫出,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應酬之作所能望其項背。

  拓展閱讀:《遊太平公主山莊》韓愈

  遊太平公主山莊

  公主當年欲佔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賞析】

  人物簡介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之女,封建統治階級中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莊位於唐時京兆萬年縣南,當年曾修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她企圖控制政權,謀殺李隆基,事敗後逃入終南山,後被賜死。其“山莊”即由朝廷分賜予寧、申、岐、薛四王。作者所遊之“太平公主山莊”,當時已為故址。而詩題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蘊藉的。

  全詩釋義

  第一句寫公主“當年”事。詩人遊其故地而追懷其故事,是很自然的。此句“欲佔春”三字警闢含深意。當年人間不平事多如牛毛,有錢有勢者可以霸佔田地、房屋,甚至百姓妻女,然而誰也不能霸佔春天。“欲佔春”自然不可思議,然而作者這樣寫卻活生生地刻畫出公主驕橫貪婪、慾壑難填的本性。為了佔盡春光,她於是大建別墅山莊,其豪華氣派,竟使城闕為之色減。第二句一個“壓”字將山莊“臺榭”的規模驚人、公主之勢的炙手可熱極意烘托。“故”字則表明其為所欲為。足見作者下字準確,推敲得當。山莊別墅,是權貴遊樂之所,多植花木。因之,第三句即以問花作轉折。詩人不問山莊規模,而問“花多少”,從修辭角度看,可取得委婉之功效;而且問得自然,因為從詩題看,詩人既是在“遊”山莊,他面對的正是山花爛漫的春天;同時“花”與首句“春”字略相映帶。此句承上啟下,又轉而引出末句新意。一路看花花不盡,前面還有無數花:“直到南山不屬人。”“南山”即終南山,在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而樂遊原在縣南八里,於此可見公主山莊之廣袤。偌大地方“不屬人”,透出首句“佔”意。“直到”云云,它表面是驚歎誇耀,無所臧否,骨子裡卻深寓褒貶。“不屬人”與“佔”字同樣寓有貶意,譴意。然而最妙的潛臺詞還不在這裡。別忘了所有的一切均屬“當年”事。山莊猶在,“前面”就是,但它屬於誰,詩人沒有說,不過早不屬於公主了。過去“不屬人”,此時卻對人開放了。山莊尚不能為公主獨佔,春天當然不可能為之獨佔,終究是“年年檢點人間事,惟有春風不世情”。這事實就是對“欲佔春”者的極大嘲諷。但詩寫到“不屬人”即止,讓感慨見於言外,使讀者至今可以想見詩人當年面對山花時富有深意的笑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