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原文及註釋
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原文及註釋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原文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
(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
作者:唐·韓愈
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
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
兩巖雖雲牢,水石互飛發。
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浪沒。
餘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
胡為不忍別,感謝情至骨。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註釋
①龍城守:指柳州刺史柳宗元。《新唐書·地理志七》:貞觀八年,以龍城郡地當柳星,改名柳州。
②秣:餵馬。秣驥喻指召為朝官。
③峽山:當即中宿峽,又稱飛來峽,在今廣東清遠縣東。《水經注·溱水》:“溱水又西南,逕中宿縣,連山交枕,絕岸壁竦。”
④捽:衝突。
⑤扶胥:在今廣東番禺縣東南三江口。其地有南海神廟,韓愈作《南海神廟碑》,有“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黃木之灣”的'話。
⑥水:全詩校:“一作木。”飛發:迸濺。
⑦屯門:在今廣東寶安縣南頭鎮西南,唐時置鎮駐兵。見《新唐書·地理志七》。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其六(桂林伯,桂管觀察使裴行立也)》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