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經典語錄

《古詩十九首》經典語錄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但它的藝術成就卻很高,長於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下面是關於《古詩十九首》經典語錄的內容,歡迎閱讀!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十月。慘慄:慘,心情不舒暢。粟,冷得發抖。這一詞兼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這兩句大意是:十月天是寒冷的開始,北風帶來的寒氣使人感到多麼悽慘悲涼!

  這兩句情景交融,詩人透過季節的變化,烘托人物寂寞淒涼的心情。也正因為心情不佳,所以對氣候的變化特別敏感,北風一起,就感到“慘慄”。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無名氏《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三五:農曆十五。四五:農曆二十。蟾(chán蟬)兔:代指月亮。古代神話,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的長生藥奔入月宮,化為蟾蜍(chú除),即癩蛤蟆。兔,傳說月中有玉兔搗藥。這兩句大意是:十五明月圓,二十月兒缺。這本是一首懷人詩,寫望月思人,從“明月滿”一直望到“蟾兔缺”。現在多用~兩句中月的由盈轉缺,說明事物轉化的客觀規律,即世界上沒有永遠靜止、一成不變的事物。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無名氏《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這兩句大意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一次長途旅行,艱辛無比,短暫無常。人生在時間長河中奔流,生命短促,命運也難以把握,此條用“遠行客”的.日常現象比喻這一流程,對人生在世的境遇作了一個畫龍點睛式的概括,生動而富於哲理。這種感嘆人生短促的藝術手法以及對人生的概括值得借鑑。

  不惜彈者苦,但傷知音稀。

  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這兩句大意是:令人嘆惋的不僅僅是絃歌者的痛苦,絃歌而無人理解是最令人悲傷的事。上句寫彈者苦,“不惜”恰是惟惜,乃是宕開一筆的寫法。下句寫知音難覓,既是彈者苦痛所在,又是聽者共鳴之契機。語言質樸,哀婉淒涼,寫人寫己全從感受出發,哀己哀人皆於共鳴處落筆。今天寫作也可用以抒發感慨心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北國之馬。越鳥:南方之鳥。過兩句大意是:北國的馬對北風有一種特殊的依戀之情,南方的鳥飛到北方,總要把自己的窩築在朝南的枝杈上。此名句採用比興手法,以胡馬依戀北風,越鳥築巢於南枝為喻,寄寓人的思鄉之情:禽畜尚且如此,具有七情六慾的人可想而知。此處比喻巧妙,寓意深遠,再加上句法對仗整齊,從內容到形式達到很好的統一,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羅床幃:綺羅制的床帳,輕薄透光。這兩句大意是:月光多麼潔白多麼明亮,照在我孤眠獨宿的羅帳上。這是一首遊子思歸之作。詩的前四句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表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緒。見月而思人,思人而憂愁,憂愁而不寐,不寐而起床,既起而徘徊。語意明白,情景如畫,把“遊子思歸”這種非常抽象的情緒作了極其細緻具體的刻畫。這種描寫,對後代的詠月詩影響很大,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月夜》都受此詩的啟迪。可引用以表現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拓展閱讀:古詩經典語錄

  風頭如刀面如割。

  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本句大意是:驟起的塞風像刀子一般尖利,吹在臉上猶如刀割一樣疼痛。原詩是作者居於輪臺(舊址在今新疆米泉縣境)時因主將出兵而寫的送行之作,以親身經歷抒發了身當惡劣氣候的真切感受。可用於對寒風的描寫。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見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二。秋水:秋天的河水。這兩句大意是:秋日驅馬邊塞,已經是秋風似刀水寒徹骨。可用於描寫西北邊地秋日嚴寒的景象。

  唐代詩人 王昌齡 《塞下曲四首》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嚴霜:濃霜,寒霜。庭蘭:庭院中的蘭草。這兩句大意是:寒冷的秋風摧殘著樹木,使它枝葉凋落,厚厚的白霜凝結在院中的蘭草上。這兩句可用以描寫深秋景色,也可用以表現悲涼肅殺的氣氛。

  《樂府詩》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獵獵寒風殺氣高,驚沙撲面利如刀。

  清·楊思聖《飄風行》。獵獵:大風聲。殺氣:寒風肅殺之氣。這兩句大意是:充滿了肅殺之氣的寒風獵獵作響,驚沙駭塵;迎面撲來,尖利得如刀割一般。描寫塞北寒風的聲勢威力,使人想起岑參“風頭如刀面如割”的寫風名句來。可用以寫刺骨狂風,也可用以表現塞北朔漠的荒寒景色。

  清代官員 楊思聖 《飄風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