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雜詩古詩譯文及賞析

山中雜詩古詩譯文及賞析

  《山中雜詩》是南朝文學家吳均所作。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徵寓情於景。

  原詩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

  雲從窗裡出。

  註釋

  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

  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簷③上飛,

  雲從窗裡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簷(yán):房簷。譯文

  翻譯:(一)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裡灑落下夕陽的餘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簷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裡飄了出來。

  (二)

  映入眼簾的——是暮色裡藹藹的山嵐,

  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緩緩的畫卷。

  鳥兒悠閒地飛向人家的房簷,

  從視窗緩緩飄出的是一絲淡淡的雲嵐。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閒適的心情。

  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簷上飛,雲彩竟然從窗裡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閒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瀰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簷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簷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簷上”和“窗裡”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簷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範水也正是如此詩人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x。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吳均出生在貧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奮好學,很有才藝。梁武帝天監初,柳惲任吳興郡太守時,召他為郡方簿,主管文書簿籍,常一起賦詩、酬唱。蕭偉為建安郡王駐揚州(今南京)時,任命吳均為王府記室,負責文翰書札。蕭偉遷督江州後,吳均被任命為國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請。

  吳均想撰寫齊史,向梁武帝求借齊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說:“齊民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自搜訪。”吳均就開始撰寫<齊春秋>,他不顧忌諱,記載齊、梁間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派人責問,下令焚燬,並免去吳均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見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剩“列傳”未寫,因病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有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了他的作品,十分讚賞。《如贈王桂陽》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幹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鬱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凌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一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一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託,寄寓著一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沉之感。這種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沉古來非一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注《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