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色將闌古詩鑑賞

踏莎行春色將闌古詩鑑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春色將闌古詩鑑賞,歡迎大家分享。

  1.古詩帶拼音版

  tà suō xíng chūn mùchūn sè jiāng lán

  踏莎行·春色將闌

  kòu zhǔn

  寇準

  chūn sè jiāng lán ,yīng shēng jiàn lǎo ,hóng yīng luò jìn qīng méi xiǎo 。huà táng rén jìng yǔ méng méng ,píng shān bàn yǎn yú xiāng niǎo 。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mì yuē chén chén ,lí qíng yǎo yǎo ,líng huā chén mǎn yōng jiāng zhào 。yǐ lóu wú yǔ yù xiāo hún ,zhǎng kōng àn dàn lián fāng cǎo 。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2、古詩翻譯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3、古詩賞析

  《踏莎行·春色將闌》是宋代政治家寇凖的詞作。這是一首即景寫閨情的小令,情致纏綿,屬傷時惜別之作。此詞上片重在寫景,暮春季節,微雨濛濛,自然界的春天呈現一派寂寥無人的景象;下片主要抒寫離情,寫兩人別後沒有音訊,引起思念之情。全詞風格清新,語言明白曉暢,以細膩而優美的筆觸刻畫暮色景物的衰殘、畫堂風光的孤寂,進而透露人物內心的惆悵和迷惘,外在與內在交匯,情懷與物象相通,激盪迴旋,錯綜交織,譜寫成一首傷春念遠的閨怨心曲,委婉有致,真切動人,活畫出這位獨守空閨的女性對於羈旅天涯、久客不歸的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和一片深情,顯示出婉約派高度的藝術技巧。

  拓展:踏莎行鑑賞

  【作品介紹】

  《踏莎行·二社良辰》,北宋詞,作者陳堯佐。此詞為作者唯一留傳於世的'詞作,是作者為感謝宰相申國公呂夷簡薦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

  【原文】

  踏莎行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見新來燕。鳳凰巢穩許為鄰,瀟湘煙暝來何晚。

  亂入紅樓,低飛綠岸。畫梁時拂歌塵散。為誰歸去為誰來,主人恩重珠簾卷。

  【註釋】

  ⑴二社,指春社與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節日。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⑵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

  【賞析】

  詞中採用比興、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詞人的感恩思想。

  詞的起首三句點節序,寫環境,以燕子的翩然來歸,喻朝廷的濟濟多士,同時也寄寓了詞人對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讚美與熱愛,以及詞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千秋”義較勝,即鞦韆。燕子於寒食前後歸來,而鞦韆正是寒食之戲。此亦暗點時令,與“二社”照應。“翩翩”,輕快。燕子一會兒飛向空中,一會兒貼近地面,自由之態可掬。句中著一“又”字,說明燕子的翩然來歸,非止一雙,“新來”切己之初就任,語雖淺而意深,進一步歌頌朝廷的無量恩德。

  三、四兩句暗喻呂夷簡的退位讓賢,並自謙依附得太晚。詞人把這一層意思,表達得極為婉曲,令人覺得含蓄蘊藉而不直白、浮淺。“鳳凰巢穩許為鄰”,以鳳凰形容鄰座之巢,意突出其華美與高貴。不說“佔得”,而說“許為鄰”,亦謙恭之意。“瀟湘”謂燕子從來之處,當系虛指。“來何晚”三字,充滿感情色彩。從語氣上看,似為自責,其中大有“相從恨晚”之意。

  過片二句以象徵、比擬手法,透過描寫心情舒暢的燕子亂入紅樓、低飛綠岸的意象,表達出詞人當時的歡樂、暢適心境。“紅樓”為富貴之家,“綠岸”為優美之境。“亂入”形容燕子的紛飛。下片第三句“畫梁時拂歌塵散”,華堂歌管,是富貴人家常事,燕子棲於畫梁,則梁塵亦可稱作“歌塵”。此亦為居處之華貴作一點綴。

  結尾二句以“主人”喻呂夷簡,以“燕”喻詞人自身,委婉曲折地表達了感恩之情。“為誰歸去為誰來”,純為口語,一句提問,引起讀者充分注意,然後輕輕逗出“主人恩重珠簾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題。這種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對主人感激的象徵手法,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此詞雖然格調不高,但它以曲筆抒深情,筆愈曲而情愈濃,讀來令人回味無窮,藝術上不乏可取之處。

  【作者介紹】

  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世稱潁川先生,閬中(今屬四川)人。端拱間登進士第,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公元1037年(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罷相。公元1044年(慶曆四年)卒,年八十二,諡文惠。《宋史》有傳。工詩文,善書法。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其詞作《踏莎行》一首,見《湘山野錄》卷中。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