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音韻

古詩的音韻

  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不是文化的精髓,同樣也是音樂的靈魂,所以,文化中的核心最具音樂之韻。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詞,一首首婉轉悠揚的曲,一個個活潑跳動的符,這一切都是由古詩奠定的',其中宋詞最具代表性。

  從五代十國到北宋,作詞極為盛行,後人也將宋詞譜成曲,添上符。這其中的代表作就有《水調歌頭》,這首詩譜成曲就會與音樂的本之渾然一體,人欣賞之際心靈就被韻瓦解了。尤其是最後結尾,更是觸動了人們那根久未搖變的神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是人們長時間到處奔波,心中卻牽掛親人,思念家鄉的鮮明寫照。詩人身處於長安城內的繁華之間,但這一切似乎充滿了落魄和失意。對於來說,他不願意被遺棄,卻又無法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有路也無法與親人團聚。後人將它譜成曲,添上符,為的是給自己一個精神寄託,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正如一篇文章中寫的那樣:人們沉陷於迷茫之中,身體日漸發福,無法忘記過去的內心凝固了悲傷,只有思念,愈發瘦骨如柴。

  宋詞中除了思念還有傷時,李煜的《相見歡》也被配成曲子,廣為流傳。

  音樂的韻加上南唐李後主的悲,簡直就是天作地和,能使人即可潸然淚下。其高潮|“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讓人的心靈與身體都被隔離一般,與周圍的喧囂完全失去了聯絡,人們只知道與李煜一同感受那亡國之苦和那無盡的離愁。

  音樂傳達的東西一旦與詞的內涵碰撞在一起,摩擦出的就是古詩中的音韻。它使人的神經末梢隨之顫動,就如靈魂被洗滌般的感覺。故事中的韻律,無一不給世人傳達這樣一種資訊;古詩是聯絡古與今的橋樑,也是承載人思想與情感的工具。

  古詩,這麼一個令現代人無法揣測的東西,其中的情感,被音樂攜帶著旋律,飄向遠方並一直迴盪在人們的耳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