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朱德的真實故事(精選12篇)

關於朱德的真實故事(精選12篇)

  一般來說,我們對名人的故事總是抱有好奇之心,那麼他們都有哪些故事值得我們學習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德的真實故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1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誕生在馬鞍場琳琅寨。朱家坐落在半山坳裡的一處獨立家屋。這是一個“客家”家庭,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廣東韶關遷移來的,在這裡落戶已經是第八代了。朱德同志從四五歲時,就幫助母親勞動,到八九歲就能挑能擔,能耕能種了,從學塾回家,母親總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他把書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裡,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時候,便整天跟著母親在地裡勞動。

  1892年,他剛剛上學,是跟一位姓鐘的先生讀書。1893年,他轉到丁先生那裡讀書,丁先生是榜上題過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設在一個有高樓和花園的大院裡。朱德同志勤勞聰慧,刻苦用功,在這裡兩年,他讀了《詩經》等10幾本書。

  到了9歲,朱德同志隨著伯父和么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灣去住了。搬到大灣,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讀書,席先生家離大灣有8裡地,一天要來回跑四趟,響午回家肚子餓得咕咕叫,還得快跑,傍晚回來,怕天黑了,也得快跑。朱德同志說,“所以養成走路快的習慣。”

  正當朱德同志開始長大成人的時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澆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氣,很有朝氣,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個黑暗的時代裡,是一個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開明的,他對歷史上有些稱王稱霸的英雄是持輕蔑態度的;他對當時的貪官汙吏,更常常罵得狗血淋頭。他有著濃厚的民族意識,雖然學富五車,卻不肯報考,連一個秀才都不是,從20幾歲教書,到那時已是70多歲了,他是一個真正的白丁,卻是一個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紀幼小的一個學生,他的聰穎才華,受到先生的讚賞。他在這兒聽講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

  但一個好的教育家,他不僅僅將學問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學生,席聘三先生成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啟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壘的護衛者,他愛喝酒,酒後放言高論,他說“人不做事業就沒有什麼用。”“要能做事業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沒有道路好走。”“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沒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於是,尋找道路,成為朱德同志思考的問題了。他想:狀元是點不成的,這樣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點得上。他受“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立志要去做一個軍人。朱德同志對新文化感受力很強,他如飢似渴地研究科學,他靠自修,開始學數學。兩三年前他已是一個珠算能手,這種算賬清帳的本領,對於他學數學有很大的幫助,一直學到比例、開方。他都沒有怎麼覺得困難。更重要的是新思潮這一線光明,一旦衝破黑暗,他的心靈就像展開翅膀一樣飛翔了。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2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準備煮了餵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他拿下來一看,裡面包著一個金閃閃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他不識字,急忙拿到村裡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一一紅軍’’村裡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

  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塗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郭夫爺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朱德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於賠罪由我來吧。回到家裡,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陳亮的銀元故事在村裡傳遍了,擁軍愛民在福鼎在橫口成了時尚,蔚然成風。後來,一位詩人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南瓜蒂上長白銀》的詩還在省裡獲獎,而一位畫家以此為題材的國畫也得了獎。從此,擁軍愛民的優良風尚在福鼎在橫口在永春代代相傳,永遠相傳。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3

  朱德除了愛吃新鮮蔬菜,一般人棄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愛吃的。

  在長征過草地時,紅軍的糧食快吃光了,朱德總司令也和戰士們一樣,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達宿營地之後,朱德仍顧不得休息,去檢查戰士的吃住情況,路上發現了一些牛蹄、馬蹄,他便蹲下身子,對這些蹄子進行仔細地檢視,然後對身邊的警衛員說:“看樣子是不久前透過的先頭部隊扔掉的。好東西,帶回去,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加工一下,就是一頓美餐,足可以給戰士們改善一次生活了!”接著,他又手把手地教警衛員怎樣加工。

  這意外的美食發現和學到的烹飪原料加工技術,讓警衛員感到十分驚喜。他們收拾起那些牛蹄、馬蹄,找到炊事員,按照剛才學會的方法進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裡煮,然後把蹄子剖開,再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蹄筋加工好了,按照警衛員的意見,炊事員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湯鍋裡調味,留下一點給朱總司令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湯。

  開飯時,炊事員剛把這碗“高湯”端上餐桌,朱德就聞到了蹄筋誘人的香味,樂呵呵地說:“好香啊!”說著,拿起筷子就準備吃,可他看到這碗裡有那麼多蹄筋時,關切地向炊事員詢問:“大夥兒都吃了沒有?”

  炊事員見朱德將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臉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連忙解釋說:“大家都嘗過了,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熱吃了吧!”警衛員也在一旁催促:“總司令,你就快趁熱吃吧。”

  “小鬼,蹄筋本來不多,給我一人這麼多,我怎麼能吃得下嘛!來,把這碗蹄筋給運輸員老馬送去。運輸員比我們更辛苦,更勞累,應該給他們照顧。”沒等警衛員反應過來,蹄筋已經放到他手上了。

  “那您……”警衛員還想說什麼。

  “我?你們回來時,到大鍋裡給我打一碗菜湯,我不就品嚐到蹄筋了嗎?”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4

  1938年春,日軍調大量兵力向臨汾一帶大舉進攻,與由臨汾動身回太行山前線的朱德在安澤以東的古縣鎮遭遇。當時,朱德身邊有200多警衛通訊戰士,日軍則是極富戰鬥力的苫米旅團。兵力懸殊。但如果避而不打,則必然使尚未做好迎敵準備的臨汾軍民遭受重大損失。朱德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堅決主張頂住這股敵人,拖延敵軍的西進。

  交戰開始時,日軍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部隊,停下來打了一天,不敢前進一步。第二天,敵人透過偵察,得知遇到的並不是大部隊,而是朱德和跟隨他的少數警衛部隊,便以為是立功受獎的大好時機到了。

  一小時後,十幾架日軍轟炸機,滿載炸彈,飛到沁縣西南面古縣鎮的上空,來了個輪番轟炸,小小的古縣,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 日軍的指揮官們驚喜若狂,又是飲酒祝賀,又是發電報捷。

  正當大家為朱德的安危擔憂的時候,傳來了進攻臨汾的日軍在半路上被阻截的訊息,說明朱德並沒有遇難,還在指揮作戰。

  原來,山西省東南部有兩個叫古縣的地方,一個在沁縣附近,一個在安澤縣附近。日軍指揮官從地圖上一看到沁縣西南的那個古縣鎮,就急如星火地命令空軍去轟炸。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把那個古縣鎮炸成一片火海,歡慶勝利的時候,朱德卻在安澤縣附近的古縣坦然自若地指揮著戰鬥,以極少的兵力阻擊著強大的敵軍。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5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寧岡龍市挑糧。

  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著一身灰布軍裝,揹著斗笠,扎著腰帶,打著綁腿,穿著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紮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著。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著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著,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裡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紮實的扁擔,並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溼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6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鬥,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

  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鬥爭。

  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

  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裡,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今天,這條扁擔珍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從此,“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像長了翅膀,傳遍了整個井岡山,也傳遍了全中國,激發了全國人民爭取革命勝利的鬥志。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7

  1935年初秋,一個和風輕拂的日子,這一天,朱德帶著幾個警衛和參謀人員,來到黃河上游的草地--噶曲河。他一面觀察河水,一面派人測試河水的深淺,為紅軍渡河作準備。誰也不曾料到,就在這天晚上,張國燾競然採取突然行動,下令把朱德扣押起來。

  張國燾對朱德講了種種不能北上,只能折回川康的“理由”,並站在離朱德很近的地方,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被察覺的笑意,用命令的口氣說:“第一,你必須公開譴責毛澤東,斷絕與毛澤東的一切關係;第二,你必須公開譴責中央北上的決議,與毛兒蓋會議劃清界限!”

  朱德鄙視地看著張國燾,強壓怒火,聽完了他這番“高論”,接著說:“你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你絕對割不斷我與毛澤東的關係。中央北上的決議,我是舉手贊成的,我怎麼能反對呢?”

  張國燾料到朱德不會輕易就範,於是逼近朱德併發出一聲斷喝:

  “如果拒絕這兩項命令,就槍斃你!奉勸你三思而行,免得後悔!”

  看到張國燾這副嘴臉,朱德神色嚴峻。他雙眉緊鎖,怒目而視,堅定地對張國燾說。

  “我朱德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和我們部隊的戰士一樣,對毛澤東是有感情的,對黨中央的路線是信任的,你願意槍斃就槍斃好了,我決不接受‘命令’,也決不會有什麼悔恨而言,有的只是莫大的自豪!因為你朝思暮想的是叛黨投敵,賣(mai)身求榮,而我夢寐以求的是人不可沒有傲骨!我寧可飲彈身亡,也決不做任何損害黨的事情。”

  第二天,朱德用張國燾送來的供他寫反對毛澤東、反對北上宣告用的筆、紙,寫下了解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擁護毛澤東!擁護黨中央!擁護北上!”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8

  1928年12月,朱德率領部隊在資興駐紮,敵人聞迅來抓朱德。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朱德見逃不脫敵人的包圍,使走進一家祠堂的廚房,隨手拉了一條圍裙系在腰上。敵人衝進來就問:“你們的總司令在哪裡。”朱德指指身後:“在後面。”敵人又問:“你是幹什麼的?”朱德乾脆地回答:“我是伙伕。”但幾個敵人仍有些不放心,把這“伙伕”拉到燈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見他穿得破破爛爛,鬍子老長,真是一副伙伕樣。於是信以為真,便急忙到後面搜尋。朱德趁機開啟窗子,逃之夭夭。

  1929年2月,國民的黨劉士毅部乘黑夜包圍了駐紮在項山的紅四軍軍部。此時,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要朱德先走,隨部隊突圍,自己掩護,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正在爭執之時,房門“嘩啦”一聲被踢開,十幾個黃蜂似的敵人揣著槍,氣勢洶洶衝了進來。伍若蘭迅速奪過朱德手中的槍,隨即故意對沖進來的敵兵呵斥說:“你們不在前邊打仗,跑到我屋裡來幹什麼?”說著,回頭對站在一邊的朱德大聲命令:“老伙伕!還不出去打一桶水來給軍長洗臉!”朱德“唔”了一聲,點頭答了個“是”,抽身欲走。一個瘦猴模樣的傢伙用槍攔住朱德,另一個敵兵用槍口對準伍若蘭,第三個敵人旋即奪下伍若蘭手裡的駁殼槍。 “他是你們什麼人?”敵人逼問道。

  “他是我和朱德的伙伕!”伍若蘭異常鎮靜地答道。敵兵見朱德滿臉鬍鬚、身著普通士兵裝束,覺得不象當大官的樣子,也就將主意力轉向伍若蘭:“媽的!朱德睡在哪裡?”此刻,朱德乘機提著一隻小桶走出房門。

  “他在後邊那間屋裡睡覺,”敵兵為搶頭功,爭相往裡邊那間屋衝去,伍若蘭扭身飛出房門,飛也似的朝村外跑去,由於她當時身懷有孕,加上一顆流彈射穿她的腳踝,不幸被敵人抓獲。1929年2月8月,伍若蘭英勇就義,敵人還將其頭顱解送長沙示眾。

  伍若蘭的死是朱德終身的一個遺憾和隱痛。然而,如若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裝束作護身符,即使有伍若蘭的機智勇敢,朱德也難以脫身。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伙伕式的形象特徵再一次幫助他出脫了危難和火海。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朱德的平易近人,與士兵打成一片,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潛在的護身符,在危難時候大顯身手……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9

  朱德自己一生為人民建立奇勳,身居高位,所以他在教育子女中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常說:“躺在老一輩的功勞薄上,就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少爺。”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毛澤東、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長一道去看戲。朱琦和朱敏也跟著去了。當時,黨中央只有一輛汽車。戲散場後,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車。這時朱德走過來對他說:“你下來,步行回去!”回到楊家嶺時,朱德詫異地發現朱琦也在門口站著。便問:“你怎麼樣這麼快就回來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朱德生氣了,語氣中透著憤怒:“你佔了警衛戰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來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氣得在大路的草叢裡來回踱步。在稍稍平靜下來後,又耐心地對朱琦說:“你想想,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戰士不能隨時行動,萬一路上有情況怎麼辦?你妨礙了戰士們執行公務,知道嗎?”“是我錯了,爸爸!”朱琦赧顏地低下了頭。

  建國前是這樣,建國後,朱德對親人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了。

  朱德的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一次從東北迴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係,爾後才是其他關係,你要模範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裡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幹啥都要幹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10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餬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幹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於在這裡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

  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11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朱德的真實故事 篇12

  駐滬州期間,暫無戰事,朱德結交進步人士,共同探討救國救民之路。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思想更傾向於進步,尤其是《新青年》雜誌上的進步文章,引起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對俄國革命的嚮往。在四川軍閥的逼迫下,朱德隨滇軍回到雲南,朱德任雲南警察廳長職務,利用業餘時間請教員教授英語,為出國學習作準備。後來軍閥唐繼堯把滇軍趕走,朱德離滇回四川,四川軍閥劉湘和楊森很欣賞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師長的位置等著他並許以厚祿。窮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經確立救國救民之志,他不再為高官厚祿去打傷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絕了劉、楊的挽留,順江東下來到上海見到了孫中山。此時孫中山正發愁無將領兵討伐陳炯明,以十萬元軍晌相許,請來朱德出面組織桂滇軍攻打陳炯明。但朱德出國尋求真理的決心已定,他婉言謝絕了孫中山之邀。朱德棄高官,拋厚祿,只為追求真理的鴻-志,對於一個三十六歲的人來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他已不再是熱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時的選擇是理智的選擇,是一種堅定的義無反顧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來到柏林見到了周恩來,他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陳獨秀提出過入黨要求,陳獨秀認為他當過舊軍官,斷然拒絕,周恩來則表示願意介紹他入黨。朱德在德國入格廷根大學進修社會學和哲學,在德國期間因參加工人運動兩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時被吊銷了護照並遭驅逐。離開德國後,朱德來到蘇聯,先入東方大學學習馬列主義,後到軍事培訓班學習現代軍事。在那裡他結合中國的實際,產生了“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拉上隊伍入山打游擊”的思想。朱德拋棄高官厚祿,尋求救國救民之真理。他出國數年,不僅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