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政治見解和思想體系。下面是關於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內容,歡迎閱讀!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1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裡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2

  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

  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3

  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4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5

  輟學回家的小牧童

  其實,孔子何嘗不知道放牛、當吹鼓手之類的事情與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薰陶、鄉學的教育、社會的習染,早已在他心靈深處形成了貴族階級的等級觀念。然而,面對積勞成疾的母親,面對無米下鍋的生活困境,他不這樣做,又有什麼辦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說服母親不去上學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謊言暫且瞞過母親。

  從此,孔子真的到叔孫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與人家講定條件:他為叔孫氏家放牛,叔孫氏家中藏書任他借閱。

  這可是一個奇怪的“條件”,孔子就是在這種“條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間飽覽壯美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賜予的妙趣橫生的景緻,一方面又不間斷地讀書學習,讓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向前邁進。

  牧童們都願與孔子結伴放牧,一則因為他身材高大,被譽為“長人”,力大無窮,和他在一起,便沒有人受欺侮;二則他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特別是他腹中裝著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勝似上學讀書,因此,孔子所到之處,便有牧童尾隨,牛羊成群。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6

  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

  孔子的弟子公西赤被出使齊國,是被魯國公派的,所以就相當於在齊國境內魯國的大使館上班。冉求與公西赤交好,找到孔子說:公西赤在齊國工作,照顧不上家,請求您簽字批點糧食補助給他的母親吧。

  孔子說:好吧,就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說,是不是有點少了,拿不出手啊,能不能多給點呀?孔子不情願地說:那就再給二斗四升。冉求心想:老師你也太摳了,於是他說:“按當前社會上CPI考慮的話,起碼要送上八十斛。”

  孔子聽了很生氣,對冉求說:公西赤是駐齊國大使,坐的是肥馬駕的豪車,穿的是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工資待遇那麼高!只有生活困難的窮人需要救濟,公西赤不愁吃不愁穿,給那麼多幹什麼?冉求聽了無話可說,乖乖的退了下去。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7

  孔子和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8

  逆境中勤學不止

  孔子幼年喪父,受盡磨難,卻一直有慈母顏徵守護在身邊,儘管環境困苦,母親卻一直都教導孔子要做一個心存理想、不斷進取的人。

  母親日夜為家務操勞,終因體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親臥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親逼著上學去了。但每天放學後,他都會早早回家,一進門就忙著刨地、澆園、墊豬舍、餵雞、燒火、掃地,夜間則和養病的母親一起編草鞋。母親責怪他學習沒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著解釋說,在鄉校裡讀了一天書,腦子裡混得像一盆糨糊,現在正需要休息,再說,幹著活也能思考問題,也能背書。

  孔子雖然年紀輕,但幹起活來非常細緻,幹什麼像什麼,速度有時比那些經常做家務老手還快。母親的重擔被孔子接去了許多,得到休息的身體也一天天在恢復。

  母親顏徵在病中也未閒著,常常打起精神支撐著坐起身來,給兒子做了一件新上衣,準備過年穿。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學回家,剛想抓起扁擔去挑水,顏徵就扯著兒子的手進了裡屋,喜形於色地說:“來,丘兒,試試娘給你做的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見母親今天特別高興,乘機告訴她說:“娘,從明天起,孩兒不再上學了。”

  “這是為什麼?”顏徵吃了一驚,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

  “鄉學裡的先生盡是些迂腐老頭,”孔子解釋說,“滿腹空空,教起書來比娘也相差很遠……”

  “胡說!”母親顏徵打斷了兒子的話,“小小年紀,就這樣驕傲自滿,竟然連先生也不放在眼裡。”

  “就是嘛,先生還特別懶,根本不讓提問,你一問,他就吹鬍子瞪眼睛。自打進了鄉學,孩兒什麼新知識也沒學到,盡是自己溫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氣地辯解著。

  母親不相信孔子的話,於是找來鄰居家的孩子曼父,詢問鄉學教書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歡鄉學裡的教書先生,就把學校裡的情況講給顏徵聽,顏徵於是相信了兒子講的話全是實情。

  即便是這樣,母親也不同意兒子請求,她心平氣和地對孔子說:“不上學怎麼能精通‘六藝’呢?不精通‘六藝’,將來何以能出人頭地呢?”

  孔子告訴母親,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學趕馬車,跟吹鼓手學音樂,到校場去練習射箭。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本領,不像在鄉學裡,先生盡是紙上談兵,什麼也不會幹,連長鞭都甩不響,更不用說駕馭烈馬了。他還打算到叔孫氏家裡去放牛,因為他們家裡有好多好多的藏書,可以借來閱讀。白天的時候,把牛趕到牧場裡,讓它們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為課堂,讀書學習。曠野裡的空氣新鮮,又沒有同學吵鬧干擾,學習效果將比在課堂上好得多。再說,從事這些活動,也可以體驗人生哲理,為將來入世做事奠定基礎……

  顏徵靜心地聽著兒子的講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熱浪,眼圈溼潤。她知道,兒子這是為賺錢養家,為自己分擔憂愁,使自己今後少吃苦,才將輟學說得這樣天花亂墜——兒子長大了,知道體貼疼愛母親了,她心裡感到無限欣慰……兒子的話確有道理,如果這樣做,自己的處境,這個家庭的狀況,將會有所改變,有所好轉。然而,這是斷然使不得的,她說:“丘兒,娘知道你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樣做。咱孔門是貴族出身,雖說後來敗落了,可你父親還是一個陬邑大夫,他的兒那樣做。咱孔門是貴族出身,雖說後來敗落了,可你父親還是個陬邑大夫,他的兒子怎麼能去幹那些卑賤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將來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裡也甜呀!……”母親邊說邊扯起衣襟擦那溼潤的眼角。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9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10

  後生可畏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歎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裡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

  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