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

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

  華羅庚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善於統籌時間有著很大的關係。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篇一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塗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後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乾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X6,先在算盤上打上2X6=12,再退一位,加上8X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華羅庚在讀後感中,並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讚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後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後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篇二

  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佈局,斟酌完畢再開啟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

  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關於華羅庚時間統籌小故事篇三

  華羅庚1931年去清華大學工作後,每年寒暑假都會回鄉,總要登門看望他的老師韓大受、王維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學、朋友。

  特別令人難忘的是1946年夏,華羅庚剛從蘇聯訪問回國,又即將赴美訪問。這一去尚不知何日歸來,他特地回鄉一行。這時,他的恩師韓大受與李月波也在金壇,他立即登門請安。當時金壇各界特別舉行了歡迎韓大受與華羅庚大會。會前有人專程前來邀請華羅庚參加大會並講話,華羅庚第一句話就說:“韓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壇,理當請他們兩位講話,否則哪有我說話的餘地!”進入會場時,華羅庚堅持要兩位老師走在前面,還用了一句數學語言:“百分之百應該是老師走在前面。”華羅庚攙扶著他的老師們進入會場,並安排他們坐在中間,自己坐在側位。那天連窗子上都擠滿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鄉出的這位數學天才。當有人稱讚他是一個數學天才。他連忙站起來搖搖手說:“我不是什麼天才,我是慢慢學出來的,在座的老師都知道。”

  華羅庚對他的母校與家鄉懷有深深的感情。他常說:“我的最高學歷就是金壇初中畢業。”這句話包含著多少對母校與老師的懷念與感謝呀!

  華羅庚非常感謝他的老師王維克,1961年,在南京的一次數學工作者座談會上,華羅庚親熱的指著王維克的女兒王振亞說:“她父親王維克先生還是我數學成績的第一個賞識這哩!我這位中學老師,他不僅書學好而且在物理學、天文學方面造詣也很深,並且是一個有成就的翻譯家,他還是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夫人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哩!”1950年,他在一次出差歸來時,見到王維克給他的信,不顧勞累,立即回答,寫道:“歸後見書函盈尺,但不能不先覆吾師……”

  正是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品質和對數學堅韌不拔的追求與迷戀,才使他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學界的巨星,為偉大的民族增光添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