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必仁平沙落雁古詩理解

鮮于必仁平沙落雁古詩理解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鮮于必仁平沙落雁古詩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呂]普天樂 平沙落雁

  鮮于必仁

  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 潮平遠水寬,天闊孤帆瘦。

  雁陣驚寒埋雲岫,下長空飛滿滄州。 西風渡頭,斜陽岸口,不盡詩愁。

  注:

  ①平沙落雁:此為瀟湘八景之第五首。 ②菰(gū)蒲:菰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蒲亦是水生植物,即葦子,可以編席。雲岫:指雲霧繚繞的峰巒。岫,峰巒。③ 滄州:水邊比較開闊的地方,常用指隱士住地。

  1.曲中山光凝暮和雁陣驚寒化用了誰的哪篇文章中的句子?天闊孤帆瘦中的瘦字用得精妙傳神,請簡要分析。(5分)

  2.這首散曲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從景和情的角度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王勃的《滕王閣序》(名1分,篇1分,共計2分)孤帆瘦的瘦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秋空遼遠空曠,反襯得孤帆更加瘦小,既突出了遼遠秋空下孤帆之小,又投射出作者內心的孤獨憂傷之情。(手法1分,特點描述1分,情感1分,共計3分)

  2.這首散曲寫的是清秋時節遼遠開闊的江邊晚景,滲透著作者漂泊異鄉的無限憂思。稻穀已經收割,水邊的'菰蒲婀娜秀美;山溝暮色凝聚,江水寬闊平靜, 秋空遼遠空曠,反襯孤帆更加瘦小,作者油然而生孤獨之感。雁陣為秋寒所驚,穿過山邊薄雲,落在江邊沙灘上;紅日西沉,秋風吹拂著渡口,而對雁陣和落日作者 產生了無盡的鄉思之情。(意境、景、情各2分,共計6分)

  賞析:

  《普天樂》寫的是清秋時候江邊晚景。稻穀已經收割,水邊的菰和蒲正是秀美之時。山光與暮色相凝相聚,江水倒影中蘊含著秋的神韻。江潮平靜,顯得秋水寬闊;秋空遼遠空曠,反襯得孤帆更加瘦小。雁陣為秋寒所驚,穿過山邊薄雲,落在江邊沙灘上。紅日西沉,秋風吹拂著渡口,主人公凝目痴望,無盡的詩思與情愁在心中鬱積。這篇寫景之作,意境遼遠,境界開闊,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漂泊異鄉的無限憂思。鍛字鑄句尤有功力,如孤帆瘦的瘦字,既寫帆小,又是詩人自身心理憂傷的投射。

  拓展閱讀:

  作者簡介

  鮮于必仁字去矜,號苦齋,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1321~1323)前後。其父太常典簿鮮于樞,“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見《新元史·文苑·鮮于樞傳》),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樞女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孫,江浙行省丞相、荊南王朵爾的斤為妻,外孫伯顏不花的斤好學,曉音律。必仁既受家學薰陶,又同妹夫家的維吾爾親友交好,受到維吾爾音樂的影響,因此“工詩好客,所作樂府,亦多行家語”(見近人吳梅《顧曲麝談》)。他雖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卻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達觀,常常寄情山水,浪跡四方。在世時與海鹽楊梓之子國材、少中交遊甚密,常“盡以作曲方法授之”。貫雲石曾教楊梓及其家僮唱曲於前,受有維吾爾音樂影響的鮮于必仁又教其子國材、少中及家僮於後,所以才有因楊氏而著稱於世的“海鹽腔”。其散曲中的寫景之作,曲文華美,意境開闊;詠懷歷史人物的曲作,詠史論世,格調健朗。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奎壁騰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