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詩文學習的質與量

提高古詩文學習的質與量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視“母語”的學習,因為它包容著這個國家、民族遵奉的信仰、價值觀、風情和習慣,它的應用水平體現和直接影響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質,對於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弘揚民族文化都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經典古詩文字身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習它本身就是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1948年2月,英國漢學家德和美在擔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的就職演說《中國——人文學術之邦》中便談到:“至少到1750年為止,中國書籍的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後來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也引用了這一說法。這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學習、理解它。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1956年我上高中時,正好趕上新中國第一套統編教科書啟用,語文課文學和漢語分科。文學從詩經、論語、左傳、孟子、楚辭、戰國策、漢魏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一直到明清小說,還有各時期文學史的概述。漢語講它的基礎知識特別是語法。一年半的語文學習使我對中國的古典文學和漢語基本知識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系統的瞭解。我認為,這些古典文學和漢語的基本知識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當時很多詩文都背誦了,終身受用。我大學雖然唸的是中文系,但古文和漢語的那點底子是在高中打下的。花一年半語文課的時間打下這個基礎非常值得。我至今還很懷念那一年半的語文學習,懷念那套統編教材。我認為,每個中國學生,都應在中小學階段具備最基本的傳統文化素養。

  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經典古詩文學得太少,而且不繫統,對中國古典文學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古文基礎太差。對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古詩文都看不懂,何談對它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正是這樣。

  完善中華優秀文化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熱愛它,學習它,弄懂它,並且發揚光大它。在這方面,中小學各個學科都責無旁貸,而語文學科更能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光喊口號不行,一定要有具體的實施辦法。教育部研製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對此已有具體安排。我認為,首先要有數量的具體要求,才便於落實和檢查,同時要有質量的要求。要處理好古今中外的關係,我們不是為學習而學習。既然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和精神命脈,我們學習它,就完全是古為今用,不必擔心厚古薄今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習,古文過不了關,就很難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就要斷層,後繼乏人。每個民族都是首先學好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本民族的文化都學不好,借鑑外國文化也就沒有了根基。我們中小學優秀古詩文學習本來就不多,是要加大分量的問題,而不是進一步削減的問題。年輕時記憶力強,多背誦一些優秀古詩文,終身受益,應該提倡。

  確定經典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比例,一是要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二是要考慮需要,包括如何學才能“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學才能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應用古詩文打下基礎。對經典古詩文,只要我們的青少年真愛,真學,真懂,並能發揚光大,它就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