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浪淘沙、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札記
《古詩二首:浪淘沙、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札記
一、關於教材——行走字裡行間,赴一個超塵的邀約。
一直以來都喜歡古的言語,太美,太好,喜歡《詩經》的信手拈來、喜歡樂府的脫口成章;喜歡魏晉的狷狂、喜歡隋唐的豪邁;喜歡楚辭的浪漫至天馬行空、喜歡元曲的俚俗到市井閒談;喜歡李太白的潑墨、杜工部的蹙眉、王維的疏離、義山的隱澀……太多了,多到不能言語。
只能說:都好。
古人留下太多雋永的語句供後人咂摸,這些句子意味深長辭令清減,就好像是孩童時代嘴裡的一枚鹹甜微酸的話梅,小小的一粒。卻可以供我們快樂很久。《古詩二首》包涵著兩位大師的作品——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一唐一宋、一平直清淡一生趣盎然。想起《浪淘沙》在我手上的時候,不是四七二十八個普通的字,而是厚厚的一沓——白居易的六首,劉禹錫的九首。“白浪茫茫與海連”的這首是白居易的詩,卻不算是六首裡面最好的,到底也不算是最為貼切的,眾家史料都不約而同地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地論證到這是首不折不扣的怨婦詩。編者將其納入北師大新世紀版第九冊“水”這組課文中,應該是想表達水的多樣。好在此詩詩意雖淡到底言語夠白,最平淡的文字最簡單的詞語給作者眼前全景搖了一個數分鐘的長鏡頭:水天相接、白浪茫茫、平沙浩浩、博大壯美、浩瀚飄渺,若說站在黃河邊看奔騰喧囂的江河可以片刻之間激情澎湃的話,那麼站在這裡卻只有頓生妥意了——仰其高,天地磅礴之博偉,俯其下,人事螻蟻之虛渺。面對自然之力,人只能是無能為力的。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卻又轉念一想,時間如一張零號砂紙,總是不疾不徐永不間斷地打磨世間一切,連這如此浩瀚的東海最終也會被時間磨蝕地蛻變成桑田,還有什麼是不會改變的呢?這是詩人和編者想告訴我們的至理名言。這首詩前兩行意思淺顯明瞭,後兩行意境比較深遠,含蘊比較豐富。雖不能據案大嚼,也可細細品味。
本組課文全方面感受水,古詩於其中肩負引導學生感受水美一職。白的詩是出了名的淺顯易懂,而蘇軾一詩,更是沒有什麼沉重艱深的寓意,有的只是陰晴之下水一如既往的魅力。所以僅僅是讀詩,明晰詩的深意的話,課堂宛如一張過於普通的中年婦女的臉龐,失之平淡,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水的美,整堂課才能風生水起,靈動起來,我把理解詩句,感受美景,作為教學本詩的一個重點;同時由於五年級學生對古詩已不再生疏,對關於水的古詩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從孩提時期,孩子們口中就不難出現“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些經典的詩句,到現在逐漸成長成為的慘綠少年,他們聽到的看見的讀過的詩句不少,但是這些詩句僅僅是他們積累的點滴,就好像一筆財富,還不知道怎麼使用,詩歌教學的境界就在於把孩子們以往積累的點點滴滴串起來,能夠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我認為透過本詩的學習,調動孩子們的已有積累,豐富孩子們的新生積累,最後內化孩子們的積累,充分感受本課的主題“上善若水”的含義——水是一種美好的事物就是本課的重點。
這首詩的`水離現在孩子們過於遙遠,而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有相當距離,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想象詩人眼前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是教學本詩的難點。
兩首詩中蘇軾的詩是孩子們以前學過的,所以本課重點在於《浪淘沙》一詩的教學。
根據本詩的特點,透過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本課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認知目標)
2、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會詩文的意境。(能力目標)
3、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力目標)
4、聯絡自己以前積累的水的詩句,充分感受水的美,瞭解全課主題“上善若水”的含義——水是一種美好的事物。(情感目標)
二、關於教法——擷採眾家檀言,釀一壺芳醇的水影
1.五年級學生學習古詩已有一定的基礎,也有了一定的積累。詩歌的教學就是如同釀酒一樣的一個積累的過程,每個年段的積累的要求各有所不同。所以我打算圍繞“積累”做三部曲:
調動積累——複習舊有知識;
豐富積累——收穫新生知識;
內化積累——運用所學知識。
2、五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詩歌若是掰開揉碎就失去了整體的韻味,我採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方法來教學。
三、關於教學程式——堅行溫故知新,吟一闋華彩的詩韻
根據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我按以下三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調動積累,引入課題
1、複習有關水的詩句。
2、引出主課題“上善若水”
(二)豐富積累,感悟古詩
1、自讀詩文,讀清字音,把詩文讀流利,讀出節奏。
2、互讀詩文,自己解詩明意。
3、細讀詩文,聯想畫面。
4、品讀詩文,入境悟情。
(三)內化積累,遷移運用
1、欣賞詩文,感受水美。
2、內化表達,直白水美。
我這節課的板書如下:
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與海連,
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
遂令東海變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