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古詩鑑賞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古詩鑑賞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東晉時音樂家,善箏、笛,曾為王徽之吹奏三個曲調。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潤州一帶賑饑,恰逢椰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慶)靈仙觀,二人結伴而行。次年二月,蘇軾在金山(潤州西北長江中)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

  1.這首詞的上闋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5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飛絮送行舟,水東流的妙處。(6分)

  3.賞析新月與愁煙,滿江天這兩句寫景的特點。(4分)

  4.結合全詞內容分析以飛絮送行舟,水東流結尾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營造了一個孤寂悽迷、浩淼清幽的意境。夜深人靜之時,不知是誰吹奏起優美的古曲,將人從夢中驚醒。一彎孤單的新月,瀰漫江天的愁煙,使即將與友人分別的詞人愁緒滿懷。(5分)

  2.此句運用了擬人、反襯、寓情於景和想象的手法。這是想象次日分別的情景。在想象中,詞人賦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達對友人的深厚情意。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又以流水的無情反襯人之有情。景物描寫寄託情感,含蓄雋永。(6分)

  3.答案示例:此二句融情於景(1分)透過新月、煙雲、天空、江面等景(1分)將整個送別情景托出,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氪圍。(2分)

  4.答案示例: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願,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2分)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又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這樣結束全詞,顯得含蓄雋永。(2分)

  翻譯: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悠揚的笛曲,將人從好夢中驚醒。推開窗戶,只見江天茫茫,天上掛著一彎孤單的明月。

  明日分別時,送別的人當站立江邊,久久不願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舊東流入海。

  【賞析】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為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片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象來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充套件了離情別緒的空間。全詞虛實結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極強的藝術感染。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二月,是作者為送別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其子仲遠為蘇軾親堂妹婿,兩人是誼兼戚友的。公元1073年(熙寧六年)十一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潤州一帶賑饑,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慶)之靈仙觀,二人便結伴而行。次年二月,蘇軾在金山(潤州西北長江中)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

  此詞上片前二句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寫離別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優美的笛曲,將人從夢中驚醒。從驚破一詞來看,對夢被驚醒似有怨恨之意。夜聽名曲,本是賞心樂事,卻引起了怨恨;而一旦夢醒,離愁就隨之襲來,可見是個好夢。後二句新月與愁煙,滿江天描述了這樣的情景:推開窗戶,不知是要追尋那悠揚的笛聲,還是要尋回夢中的歡愉,只見江天茫茫,空蕩蕩的天上,掛著一彎孤單的新月,淒冷地望著人間。江天之際,迷迷濛濛、混混沌沌,那是被愁悶化作的煙霧塞滿了。

  下片遙想明日分別的情景。欲去又還不去,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的時節,景象悽迷,那時別情更使人黯然。飛絮送行舟,水東流。設想離別的人終於走了,船兒離開江岸漸漸西去。送別的人站立江邊,引頸遠望,不願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願,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有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結束全詞,分外含蓄雋永。詞所謂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謂作此詞的第二日開船,須作稍微寬泛的理解。詩集送柳子玉詩稱先生官罷乘風去之後,複數有遊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參。

  通觀全詞,沒有寫一句惜別的話,沒有強烈激切的抒情。將情感融入景物, 此詞上片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為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片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象次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充套件了離情別緒的空間。如此虛實結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極強的藝術感染這是本詞的藝術魅力所在。在眾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賦予它們生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氣勃勃,整個藝術畫面都活躍起來,這是本詞的藝術特色。上片用愁寫煙,使新月也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狀柳絮,使之與東去的流水對比而生情。而愁煙和飛絮在形態上又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飄忽不定、迷迷濛濛的自然物;它們輕虛空靈,似乎毫無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無限擴散,瀰漫整個宇宙,用它們象徵人世的漂泊不定,傳達出迷濛悵惘、拂之不去的眷戀之情,那是再妙不過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隨手佔來,毫不費力,只道眼前所見,顯得極其自然。這正是詞人的高超之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