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氣驚蟄的古詩

關於節氣驚蟄的古詩

  民間有諺語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徵。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關於驚蟄的古詩,一起來看看吧!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在公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間。其意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於驚蟄日,多會吟詩賦詞,寄託情懷。

  陸游在《春晴泛舟》

中雲:“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曹彥約在《驚蟄後雪作未已陰之湖莊》詩中曰:“甲拆多應滿藥欄,跨縲心已拂輕鞍。正疑陰因仍飛雪,豈有春中卻沍寒。啟蟄候蟲猶自閉,向陽梅子自能酸。誤成嚴冷非天意,說與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詩中這樣寫道:“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籤。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宋代仇遠在《驚蟄日雷》中留下這樣的詩句:“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流傳較廣的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詩,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那意思是說,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農民沒過幾天悠閒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於農活了。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裡去幹活了,留在家裡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小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裡讓它飲水。

  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裡就覺得很是歡喜。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著這些,詩人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俸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詩因為接地氣,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廣為傳誦。一如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關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