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竹裡館》

古詩《竹裡館》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古詩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竹裡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王維

  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題解】

  這首詩是《輞川集》王維二十首詩中第十七首。竹裡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句解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篁”,竹林。“幽篁”,出自屈原《山鬼》:“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徵。蘇東坡就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詩人獨坐於其間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簷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的世界。

  詩人獨坐幽篁,撫弄琴絃,一曲終了,情有不足,不禁擲琴而長嘯。這樣的情致,頗有些魏晉名士的味道。魏晉時,當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濤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縱歌,史稱“竹林七賢”。又據《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正巧阮籍也有一首關於彈琴的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從詩中我們知道,阮籍的琴聲,是因為夜不能寐,要借之來平息內心的煩躁、矛盾。他的嘯聲,也同樣是為了要發洩心中抑鬱之氣。而王維的“彈琴復長嘯”又是為何呢?詩人並不言及,只是繼續寫他在竹林中彈琴、長嘯的情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幽深的竹林裡,沒有人知道詩人在幹什麼,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彈琴也好,長嘯也好,都是詩人獨自所為,在這深山茂林之間,連聲響也難以傳出,自然不會有外人知曉。然而,隨著時間不知不覺地推移,明月突然躍出,照亮了詩人獨坐的叢篁,就彷彿一位知音,傾聽著詩人的心曲。

  夜中彈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風為他吹解胸懷;獨坐幽篁的王維,也同樣感受到了大自然對他的深情慰藉。只不過此時的王維隱居山林,不問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詩的意境,這首《竹裡館》要靜謐、悠然得多。

  人不知而有日月知,此刻的詩人,脫略了俗世,卻融入了自然,進入一種與自然同體、與大化同在的境界。

  讀罷全詩,一幅圖畫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詩人獨坐其間,遠離塵世嘈雜,既賞幽篁美景,復得琴嘯之樂,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體,渾如天籟。試問,若非心靈澄淨之人,如何寫得出這清幽澄靜之景?若無恬淡脫俗之心,又何來這忘情絕俗之音?

  【評解】

  全詩總共四句,表面看來,平平無奇。詩中寫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三個形容詞,也普通尋常,毫無新意巧思可言,彷彿只是隨手寫了眼前景物,沒費什麼功夫去刻畫、塗飾。詩中寫人,也只有六字:“獨坐”、“彈琴”、“長嘯”。既未繪其漫彈舒嘯之狀,也不見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亦沒花任何筆墨來描狀。

  然而,這首小詩卻歷來受人推許。它的妙處在於,營造了一種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詩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彈琴長嘯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見,詩人是在忘卻世情、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本就清幽澄淨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會,而後命筆成篇的。詩人寫這首詩,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與心會,意與景和。

  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以彈琴長嘯反襯竹林的靜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卻是靜中有動,寂中有聲,明暗映襯,獨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語言風格,與此詩清幽絕俗的意境相輔相成,可謂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

  相傳北宋詞人秦觀在汝南作官時久病不愈,朋友攜王維的《輞川圖》前來探望。秦觀細細觀看,“恍然若與摩詰入輞川”,心悅神愉,病竟不治而愈。一幅《輞川圖》能有如此神效,這既有賴於畫家的丹青妙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王維《輞川集》諸詩所啟示的動人遐想。正如宋人方回評價的,王維《輞川集》“雖各不過五言四句,窮幽入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