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寫兒童的古詩
有哪些描寫兒童的古詩
古代凡年齡大於嬰兒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兒童,現代只指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描寫兒童的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篇二:《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宋)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篇三:《舟過安仁》】
楊萬里(宋)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篇四:《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篇五:《牧童》】
呂岩(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篇六:《稚子弄冰》】
楊萬里(宋)
稚子金盆脫曉冰,採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拓展知識】
作詩要求
漢字的象形性使古典詩歌富於形象性,例如,美國詩人龐德認為,漢字的“春”就是“太陽低伏在草木茁壯成長的枝幹之下”,因此,由漢字組成的詩句,就像一組組活動的圖畫,使讀者能夠擺脫語音語法而直接進入詩人描繪的境界。
漢字對中國詩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1.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例如: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詩經·關睢》)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代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須要用平聲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例如:
灑篁留密節,著抑送長條。
(韓愈:《春雪》)
對仗指的是一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一類,如“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東”和“西”,“圃”和“園”,“青梅”和“綠草”,“發”和“開”,各自相對。
3.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係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複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後面再加一字,可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如缺乏形態、結構靈活等等),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詩句是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的句法應是“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