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長篇古詩

有關清明節的長篇古詩

  《清明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組七言排律,是一組觸景傷情、感慨入懷的作品。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清明初到長的所見和所感。詩人見物感興,敘寫自己的悲慘遭遇,最後以高潔自守的志向收尾。第二首詩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寫詩人每次攜家人漂流異鄉都會遇上清明,強調漂泊之感,情感真摯飽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有關清明節的長篇古詩,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有關清明節的長篇古詩

  清明二首

  唐代:杜甫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譯文

  早起匆匆趕路,天氣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盪漾在湖水之上。

  飛鳥在天上自在飛翔,少年無憂無慮的嬉戲打鬧,只是這般天真無慮的時光卻是與我無緣了。

  少數民族兒童的獨特的服飾已經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纖細,惹人憐惜。

  昔日輝煌的定王府已無蹤跡,想象著賈誼府中的古井仍是當年模樣。

  雖是隻需禁火三日,無奈沒有食物烹煮實在辜負了周舉的好意了,一直四處奔波,生計卻仍無著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還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濁酒、粗茶淡飯頤養天年也已足夠了。

  一生都在外顛簸漂泊,右臂已漸漸枯瘦無力一邊的耳朵也已聽不清。

  想到這病弱的身體,無依無靠,不禁悲從中來,淚溼衣襟。

  流浪漂泊,離都城已越來越遠,時光匆匆已過十年,現唯有清明的風俗還與之相同。

  雁陣穿雲北去,趕赴北國家園;其他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

  長安的城樓掩映在一片輕煙花語中,那萬里山河也是一片錦繡吧。

  春水滔滔不絕的匯向洞庭湖中,阻斷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悽苦愁悶。

  註釋

  清明:清明節。

  新火:重新點燃炊火。古代有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了清明再重新起火的習俗。

  客船:詩人所乘之船。

  繡羽:美麗的羽毛,指春天豐美的禽鳥。

  紅顏:兒童。因為兒童大都面容紅潤。

  胡童結束:少數民族兒童的服裝。難有:偶爾有之。

  定王:劉發。據史料記載,漢景帝前二年立皇子劉發為長沙定王,都長沙。

  賈傅:賈誼,因做過長沙王太傅,故稱。

  鐘鼎:古代祭祀時使用的器具,這裡比喻有權勢。山林:平民和隱者的居住之地,比喻普通人。

  任吾年:消磨自己剩餘的歲月。

  半耳聾:杜甫晚年左耳失聰。

  雙下淚:兩眼流淚。

  伏枕:臥病。書空:這裡是說用手指在空中虛畫字形。

  十年: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來至此凡十年有餘。蹴鞠(cù jū):古代的一種踢球的`運動。將雛:攜帶幼子。

  同:同於故鄉。指同於唐都長安,可見詩人的戀闕之心。

  紫塞:泛指北方的關塞。相傳秦築長城時,所用土為紫色,所以說“紫塞”。

  鑽火:相傳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詩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青楓:楚地的一種樹木。與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楓,所以鑽火用青楓。

  漢主:代指唐代宗。

  白頭翁:詩人自謂。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鑑賞

  在內容上,《清明二首》因節興感,借景借物抒懷,既寫平生不幸,更讓人看到詩人心中交織紐結的矛盾和痛若。詩人平生抱負無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廢,流離失所,意識中潛藏的釋道思想不禁抬起頭來。在最後歲月的詩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頭吟”,渴望能“忘機”“返樸”,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認為“富貴功名焉足圖”,希望在“樂國養微軀”,且欲與山鳥山花結鄰為友。然而詩人終歸是詩人,即使成了江湖“漁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飯不忘君”的本色。他總是心繫故園,“每依北斗望京華”,不捨輔佐君王“幾回青瑣點朝班”的過去,“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詩人依然雄心不已。這樣,進與退,入與出的矛盾在詩人心中此消彼長,掀起劇烈衝突,當然前者總是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情懷,也鮮明體現在《清明二首》中。貧病交加的詩人,眼前的歡樂之景無一不牽發縷縷哀愁,促使他追想嚴君,嚮往山林的任運生活。然而北迴的大雁,飄流的楓煙,應時的春水,又註定他割棄不了“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且因之愈復悲哀。詩言情志。詩人這種深沉濃烈的情懷根植於詩人高尚深厚的愛國主義心靈,是詩人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自然而必然的寫照。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是深可寶貴,值得今人發揚光大的。這也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藝術表達上詩人也頗多成功之處。詩人善於選景構圖。新火新煙,湖色春光,旅雁青楓,煙花錦繡,組成一幅有聲有色、歷歷如見的江南初春圖,而鳥銜花,兒騎竹,童妝胡服,女作細腰,定王舊城,賈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風俗圖畫。詩人選景注意大與小,遠與近,高與下,動與靜的角度變幻和配合,並把古與今,想象與現實有機融匯,內容豐富多彩,畫面流走生動,境界高遠闊大。詩人善於煉字煉句,以“淨”寫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徵和神韻,以“遠”狀詩人慾留不能,京華日遠的感傷,以“虛”道詩人囊空如洗的貧寒,“十年蹴鞠”一聯高度濃縮概括,達到了言約意豐、辭斷意屬的審美高度。疊詞、復字、雙關等技巧,既增詩句聲態之美,更使平常詞眼產生了新的豐富深涵,擴充套件了詩的容量。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詩以情感的構思線索,取景用事全為抒情服務,所以景隨情移,步步變換。或以樂景襯哀,或直寫哀景,第二首後三聯則把情景高度統一於一體,一般景萬種情疊起千重心浪,把全詩情緒推到最高點。詩人又善於多角度切入和轉換,多重詩歌意象紛至沓來,彷彿隨手拈出,又極妥貼自然。象第二首,首聯點飄泊之苦,二聯近承具寫,三聯遠承概寫,又帶出清明物事,融深慨於其中。四聯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雲,新煙嫋嫋騰空,視點從低至高搖移;五聯是想象著筆,結聯又歸於眼前茫茫湖水。結構上縱橫開合,景緻上伸縮自如,情感氛圍步步加深,似淡實濃,似散實密,似漫不經心偏又構思綿密。語出自然,旨歸深烈,簡易純熟,深然天成,正是詩人晚年詩作的鮮明特點。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後兩聯都緊扣自身著墨,中間兩聯拓開一筆,寫當地風情民俗,離合相間,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聯敘事,敘中融情,後三聯寫景,景真情深,兩大板塊如又峰並峙,各顯千秋。第一首起於風物人事,言志作結,第二首由自身飄泊啟篇,又歸於湖南風物,兩首詩在整體結構上有一種曲折變化之貌,迴環錯落之美。總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達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詩人晚年的好詩之一。

  創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峽後,流落湖湘。第二年(大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杜甫到長沙後,正趕上過清明節。詩人有感於節日氣氛,異域風物,個人遭際等等,寫下了他詩集中僅存的連章七言長律詩——《清明二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