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大全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大全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1

  1.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品鑑

  古人說曹操詩歌具有“霸氣”,其實所謂“霸氣”,正是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的流露。曹操透過觀滄海所體悟出的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是含納萬物、吞吐日月的英雄胸襟,具有揮灑酣歌、剛健挺拔的陽剛之氣。

  2.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品鑑

  詩的基本內容在題目中已經傳達了出來,詩人在黃昏時分,居高臨下,還望京都。“白日”二句寫京邑巍峨的宮殿,“麗”顯示出光澤感。“餘霞”四句寫京邑郊外景緻,為小謝名句。輪廓清晰,音節圓轉,屬對精工,秀氣成採,故李太白詩云:“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結尾數句抒發去國懷鄉的惆悵之情,從中折射出謝跳等士族文人內心深處的危懼與苦悶。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品鑑

  真實、生動地層現了塞北草原遼闊蒼茫的北國風光,與江南水鄉的秀美迥然不同。“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簡潔空靈,“風”是動力,有了“風”,由靜態的美轉化為動態酌美。風格渾樸自然,悲壯激越,折射出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徵。

  4.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品鑑

  “青山”、“綠水”對仗工麗,“潮平”、“風正”恢宏而新奇。“懸”字妙。“海日”兩句妙絕千古,殷蹯雲:“詩人已來,少有此句。”(高棅《唐詩品彙》)“生”、“人”二字寫活了“海日”、“江春”。尾聯透出濃郁的思鄉之情。

  5.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凡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品鑑

  清人王閶運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競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曲,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湘綺樓說詩》卷一)聞一多先生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

  題中五字皆為名詞,是五種自然美景,五景組合成為一幅幅動態的畫面,其中以“月”為主體。在空靈而迷茫的月色中,詩人展現大自然的奇麗景色、馳騁神思於天人之際,詠歎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將澎湃的詩情與深邃的哲理水乳交融般地結合為一體。

  6.臨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品鑑

  在盛唐諸公中,盂浩然年歲較長,又被時人視為飄逸之高士,然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句,沉雄空曠,足以顯示盛唐氣象。

  7.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品鑑

  “空山”非山空也,實為心空。“心空”並非心中無景,心中無情,而是心中無俗景,心中無俗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淨,毫無纖塵。“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浣女清純如水,漁翁返樸歸真。《楚辭·招隱士》曰:“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反其意而言之,“空山”不空。

  8.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睛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品鑑

  首聯是遠眺之景;次聯寫登山所見,詩人拋開了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只抓住“白雲”、“青靄”來寫,一切景緻都籠罩在煙雲霧靄之中,令人似乎如人仙境。第三聯是詩人登臨絕頂、遊目四周時的所見之景,俯瞰群山,尺幅萬里。尾聯交代出詩人已下至山谷,儘管天色已晚,但遊興未減,意欲借宿一夜,明日再遊。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對山水的痴迷和山水對詩人的魅力。全詩清逸挺秀。

  9.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品鑑

  詩人以動顯靜,以聲襯靜,透過桂花飄落、明月東昇、山鳥夜驚顯示了春天夜晚恬靜幽美的自然景色,也顯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動。

  10.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品鑑

  沒有詩眼,沒有警句,只是自然的寫實,但它足以打動人心。景是清幽的景,幽深的竹林,皎潔的明月;人是閒逸的人,獨坐幽篁,彈琴長嘯。在平淡自然的外表下,給人以幽靜絕俗、超然物外、神安氣清的感覺。

  11.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品鑑

  詩人的筆下芙蓉花不像一種花,它似山中高士,高雅、聖潔、孤獨、寂寞。同時,它昭示出即使是在沒有人跡的地方,自然、生命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停地推移執行。

  12.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品鑑

  空山寂寂,偶聞人語,林深苔青,斜陽復照。寫空山偏從有聲有色處著筆,愈見其空;寫幽暗偏從返影復照處寫,愈見其暗。在空山、在深林、在黃昏,一抹夕陽使幽暗的背景中注入了一道金光,畫面因有這道金光而充滿了生機活意。

  13.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品鑑

  全詩明麗如畫,次聯氣象壯闊,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王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不同。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雲:“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非也。詩人故無人送別,然有水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豈非送別意?山可以相看“兩”不厭,水自然也與詩人難捨難分。

  14.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品鑑

  眾鳥飛盡,孤雲悠悠。孤獨苦悶的詩人,與孤寂傲岸的敬亭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不期而遇,一見傾心。

  1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鑑

  黃鶴樓是天下名樓,揚州是天下名市,兩位“風流天下聞”的著名詩人正在離別。一二句敘事,寫出了送別的地點、時間及孟浩然的目的地。“煙花”指煙水朦朧、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深受李白敬重的孟浩然即將前往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的心中有羨慕,也有惜別。表面上看後二句純粹寫景,但景中含情。孤帆遠影已經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時光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李白依舊巋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

  16.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品鑑

  全詩圍繞“望”來寫,首句似與瀑布無關,實則為瀑布繪出了闊大的背景,“泉自峰頂而出,故以香爐發端。”(唐汝詢《唐詩解》)。“掛”字生動,因是遙看,只見其形,不聞其聲,故曰“掛”。第三句寫山之高,水之急,讀之如在目前。因是“望”,有一定的空間距離,故“三千尺”之長度盡收眼簾。末句想落天外,自是李白之語,誇張,奇特,也有童趣在其中。蘇軾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足見蘇軾對此詩的推重。

  17.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品鑑

  “斷”、“開”、“流”、“回”、“出”、“來”,皆是常見常用的動詞,一經李白入詩,便化作神語奇言。

  18.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鑑

  這是老杜現存的最早的一首詩,寫於24歲時。詩中雖無“望”字,句句與“望”扣合。結尾兩句波瀾壯大,富有啟發性與象徵性。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

  09.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品鑑

  劉克莊曰:“岳陽樓賦詠多矣,須推此篇獨步,非孟浩然輩所及。”(《後村詩話》)其實孟、杜各有所長,同為神品。“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側重寫洞庭空曠無際之氣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側重寫洞庭博大深沉之襟懷。前四句寫景,氣勢博大;後四句抒情,字字流血,聲聲含淚。

  20.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品鑑

  明人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他說;“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沈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詩藪》)首聯寫具體景象,頷聯寫秋天氣象。“落木”“下”、“長江”“來”,平淡無奇,加上“無邊”、“蕭蕭”、“不盡”、“滾滾”四詞後,面目迥異。頸聯寫詩人自己的感情,上句著眼於空間,下句著眼於時間。尾聯慨嘆時世艱難,個人潦倒,透出無限悲涼意緒。

  21.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品鑑

  超妙精工,清幽深微。讀之使人精神純淨,忘情塵俗。

  22.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品鑑

  喧囂的鬧市終於安靜了,只有江邊客船上的詩人對愁難眠。月落、霜濃、楓樹、漁火是詩人所見之景,烏啼、鐘聲是詩人所聞之聲。從“月落烏啼”到“夜半鐘聲”,時光在點點滴滴地流逝,詩人一直在輾轉反側,城外古寺隱約的鐘聲也沒有逃脫他敏感的耳朵。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諸景,景色淒冷,使旅人生愁;夜半之鐘聲,則使他愁上加愁。

  23.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品鑑

  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短短四句,畫出了互相銜接的三幅畫面。澗邊幽草叢生,樹卜黃鸝輕唱,第一幅畫;黃昏時刻,風雨人作,春潮暴漲,第二幅畫;風雨過後,河水平穩,野渡無人,孤舟自橫。若是風雨飄搖之時,孤舟斷不可“自橫”。在三幅圖畫的背後,有一個人,一個“,冷”草、“,冷”澗、“憐”鳥、“憐”樹的人。“春潮帶雨”襲來時,他沒有離開,“野渡舟橫”時他依然沒有離開。一、二句幽靜而富有生機,三句繁音促節,風起雲湧,四句再度回到幽靜,不過,此時的幽靜含有稀疏荒涼的意味。

  24.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品鑑

  千山萬徑,無鳥無人,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此荒寒中,竟然還有孤舟獨釣者!全詩清新峭拔,造景巧妙。胡應麟《詩藪》評曰:“‘幹山鳥飛絕’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輞川諸作,便覺太鬧。”何謂“太鬧”?莫非是說王維山水詩乃天人合一之“無我之境”,柳宗元此詩則為天人對峙之“有我之境”?

  25.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品鑑

  這首詩寫暮色中的秋江。前兩句寫殘陽映照江面,受陽光照射的一半江水閃動著紅光,另一邊江水則愈加碧綠,色彩濃重,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反差。後兩句寫隨著時間的推移,夜幕降臨了,詩人俯視地面草木上滾動著如同珍珠的露水,抬頭望見一彎月牙如同一張弓,此情此景怎不讓人愛憐?這首小詩玲瓏剔透,色彩鮮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26.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品鑑

  首句連用二“籠”字,寫出晚上秦淮河畔岑寂朦朧的景色。次句關題,“近酒家”三字引出商女之唱歌。後兩句將歷史、現實與未來融為一體,感慨既深,寄託亦遙。取象優美,造景綺麗。

  27.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品鑑

  “霜葉紅於二月花”,造語自然,又出人意表,擺脫了歷代文人悲秋情結,呈現出一種熱烈向上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28.江南春絕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品鑑

  “煙雨”既是春景的寫實,又是詩人心緒的再現。

  29.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品鑑

  黃昏之時,獨登古原,百感交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寫實,也是自嘆身世之遲暮。也有許多人認定,此句憂慮大唐之衰微。四句二十字,竟肩負起如此巨大的歷史重任。今天的史家在論及晚唐時代時,常引用後二句。

  30.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品鑑

  洪邁《容齋續筆》卷八雲:“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人’。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條記載,常被人視作“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的例證。“綠”字寫出了春風吹拂的效果,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全詩既描繪了江岸明媚秀麗的景色,同時寫出了詩人在仕與隱之間微妙複雜的心態。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2

  1、《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2、《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3、《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4、《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5、《荊門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

  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

  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

  逶迤巴山盡,搖曳楚雲行。

  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

  芳洲卻已轉,碧樹森森迎。

  流目浦煙夕,揚帆海月生。

  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

  6、《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7、《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8、《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3

  1、《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4、《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5、《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4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6、《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7、《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