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日的古詩精選

關於節日的古詩精選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節日的古詩,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節日的.古詩 1

  【篇一:《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唐)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篇二:《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篇三:《京都元夕》】

  元好問(金)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篇四:《七夕》】

  徐凝(唐)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篇五:《寒食上冢》】

  楊萬里(宋)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篇六:《韓莊閘舟中七夕》】

  姚燮(清)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節日的古詩 2

  1、《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2、《採桑子·重陽》

  現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3、《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4、《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唐·樊忱

  淨境重陽節,仙遊萬乘來。

  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臺。

  十地祥雲合,三天瑞景開。

  秋風詞更遠,竊拚樂康哉。

  5、《旅中過重陽》

  唐·朱慶餘

  一歲重陽至,羈遊在異鄉。

  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6、《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7、《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8、《重陽阻雨》

  唐·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裡開。

  落帽臺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盃。

  9、《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莊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10、《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閒。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11、《浙上重陽》

  唐·司空圖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

  離恨初逢節,貧居只喜晴。

  好文時可見,學稼老無成。

  莫嘆關山阻,何當不阻兵。

  12、《旅中重陽》

  唐·司空圖

  乘時爭路只危身,經亂登高有幾人。

  今歲節唯南至在,舊交墳向北邙新。

  當歌共惜初筵樂,且健無辭後會頻。

  莫道中冬猶有閏,蟾聲才盡即青春。

  13、《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六韻》

  唐·權德輿

  嘉節在陽數,至歡朝野同。

  恩隨千鍾洽,慶屬五稼豐。

  時菊洗露華,秋池涵霽空。

  金絲響仙樂,劍舄羅宗公。

  天道光下濟,睿詞敷大中。

  多慚擊壤曲,何以答堯聰。

  14、《重陽東觀席上贈侍郎張固》

  唐·盧順之

  渡江旌旆動魚龍,令節開筵上碧峰。

  翡翠巢低巖桂小,茱萸房溼露香濃。

  白雲郊外無塵事,黃菊筵中盡醉容。

  好是謝公高興處,夕陽歸騎出疏鬆。

  1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16、《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節日的古詩 3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節日的古詩 4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樸】 體裁:【七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遊。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閒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臥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節日的古詩 5

  送僧往金州

  作者:張籍

  聞道谿陰山水好,師行一一遍經過。

  事須覓取堪居處,若個溪頭藥最多。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野老

  作者:杜甫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題太公釣渭圖

  作者:劉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獨釣時。

  浮雲看富貴,流水淡鬚眉。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雪中書懷

  作者:杜牧

  臘雪一尺厚,雲凍寒頑痴。

  孤城大澤畔,人疏煙火微。

  憤悱欲誰語,憂慍不能持。

  天子號仁聖,任賢如事師。

  凡稱曰治具,小大無不施。

  明庭開廣敞,才雋受羈維。

  如日月緪升,若鸞鳳葳蕤。

  人才自朽下,棄去亦其宜。

  北虜壞亭障,聞屯千里師。

  牽連久不解,他盜恐旁窺。

  臣實有長策,彼可徐鞭笞。

  如蒙一召議,食肉寢其皮。

  斯乃廟堂事,爾微非爾知。

  向來躐等語,長作陷身機。

  行當臘欲破,酒齊不可遲。

  且想春候暖,甕間傾一卮。

  聽穎師彈琴

  作者:韓愈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節日的古詩 6

  1、《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玉液滿,瓊杯滑。

  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2、《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宋·文天祥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3、《十五夜抵建寧》

  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

  4、《舟次中秋》

  明·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5、《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