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古詩秋思賞析

張籍古詩秋思賞析

  《秋思》這首詩作猶如間諜的 諜文,其實隱含許多哲音思維理論文法。對易理的理解,極有好處。接下來是小編帶來的張籍詩歌秋思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秋 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課文簡說。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開啟已封好的信檢視。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詞句解析。

  (1)“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裡,因為秋風起了,平平敘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

  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淒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並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 最令人思鄉的季節。見秋風而起鄉思,古來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的《秋思》又屬一例。當然他見秋風而想的.不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則怎會“意萬重”呢?同是起鄉思,張翰“命駕”而歸,張籍卻不能,恐怕這裡又多了一份不能歸鄉的惆悵和無奈吧!

  賞析

  《秋思》這首詩作猶如間諜的 諜文,其實隱含許多哲音思維理論文法。對易理的理解,極有好處。

  “洛陽城裡見秋風”,洛陽城裡學風、求師重教的風氣日趨濃厚起來,那是老師韓愈提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果。儒家語音思維體系、儒家文字思維體系,都離不開儒家道德體系支撐,孔子說“君子德風”,老師韓愈的師德,沒得說。秋風,應理解為“求形而上謂之道的求道之風”,此解讀也源自《師說》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一語。

  “欲作家書意萬重”,欲作表彰老師師德之文,感慨稱萬千之下,竟然無從下筆,我實在無法用言辭表達出我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家書’從字面理解為‘道相同為一家,到不同不相為謀’,‘家書’之音‘jiashu’,實際隱含‘嘉書、嘉疏、積善之家書’等許多字器,王安石看來從《秋思》這句詩語起,開始有‘字、音、中擁中庸’這‘三味’感覺了。

  “復恐匆匆說不盡”可以說是最有份量的一句話。

  字面意思解讀為:感慨稱良多之下,恐怕情不能止於禮,失去了道德分寸、文理分寸,誤入獻媚的‘巧言令色鮮以仁’的俗語裡,那就違背了韓愈老師的崇儒道主張。

  哲學意思解讀為:儒家‘字、音、中擁儒術’,文字思維體系不足部分,需要語音思維體系來嚴密其哲思,需要字器來利其政務,可以寬泛以哲理,亦可以精確以《采薇》,言念及此,常恐經營四方的文書詞不達意,延誤國事,那就誤國、誤己、誤儒道、誤了老師們對我的期望,我每每想起,常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之感。‘復’解讀為‘復關’,《詩經·氓》有‘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繫辭》有“君密不失臣,臣密不失身”之教導。自此。王安石大概漸入《秋思》佳境了。

  “行人臨發又開封”,字面意思不需多講。如果從文法上理解,從這句詩語裡揭示的是用‘心音’製作的隱語的開與封,需要因時而變化,隱喻‘革卦‘之禮,革卦位居周易四九卦,孔子取‘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立三位一體立體思維的主要目的是‘求時變,演新政,而不喪仁道’,這就是孔子以‘革易’又演繹了一套《周易》的道理。到此,《秋思》徹底征服了大宋名相王安石。

  一首詩作,既讀不出形而上學,又讀不出形而下的方法論,那是打油詩,打油詩不稱之為詩。方法論講究‘素’,人性講究情,維聖人對‘情愫’知進退,能耕人情之田。你這個學期要學的張籍《秋思》這首詩,就很有‘以愫為主,情在方法論中隱’的知進退領悟。孔子說‘以情為首來讀書,亦泛其流,如有隱憂’,就算建立了語音思維體系,也如李白、杜甫式的一事無成,這就是《秋思》這首詩作的大意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