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

《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歡迎參考。

  尋隱者不遇古詩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說。

  5.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正聲》:吳逸一評: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俞仲蔚曰:意味閒雅,膾炙人口。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十九首》及《上山採蘼蕪》等篇,止以一筆入聖證。自潘岳以凌雜之心作蕪亂之調,而後元聲幾熄。唐以後間有能此者,多得之絕句耳。——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問童子”是已。如“怪來妝閣閉”,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說唐詩》:夫尋隱者不遇,則不遇而已矣,卻把一童子來作波折,妙極!有心尋隱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尋隱者之弟子,則隱者可以遇矣。問之,“言師採藥去”,則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見甚近,“只在”見不往別處,則又可以遇矣。島方喜形於色,童子卻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雲深,卒不知其所在,卻往何處去尋?”是隱者終不可遇矣。此詩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作多少層折!今人每每趁筆直下。古人有云:“筆掃千軍,詞流三峽”,誤盡後賢,此唐已後所以無詩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語意真率,無復人間煙火氣。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下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答尋問之意,不必實有此事。不露題字,而意已見。

  近代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此詩一問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鍊,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