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漁家傲主旨句

范仲淹的漁家傲主旨句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范仲淹的漁家傲主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仲淹的漁家傲主旨句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詞作《漁家傲·秋思》中的主旨句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因為它在抒發征夫戍邊難歸的無奈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的同時,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改寫:

  “大漠狐煙直,長河落日圓”。先者也是在此,發出這千古感嘆。是啊,無際的荒漠,無盡的狼煙,和,那無休止的淚。

  邊塞,埋下累累白骨,灑遍殷紅熱血。這曾經令多少英雄馳騁不休,又令多少母親淚盡屋頭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鳳怒號著,翻卷著戰旗,鼓動著散出微光的青紗薄帳,也卷殘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煙,也將士們唯一的睡意帶走了。伴隨著發號施令的'擂鼓,戰士們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漫無邊際的黑夜。

  東邊,曙光微妙。這是極為短暫的邊塞日出。頭上,除了黑煙,就是密不透光的烏雲;腳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將士的臉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為這邊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涼。可是在這條血築的長城之內,諸侯已在府裡點上御賜的金燭。

  勿而轉來陣陣鼓聲,將士們立刻登上城頂,抽出寶劍,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兒。望著批批遷徙的大雁,鐵鑄的臉上滿是淚痕。

  城門早早地關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平息的過。可是,角聲不斷,大雁不停,淚水不止。瀟瀟暮雨,打溼了黃土。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流下,卷盡畢生的滄桑,然後融入一杯濁酒之中,被戰士一飲而盡。轉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個角落。在此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春秋,從家帶來的黑鬍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時才可還鄉,可是還沒登上燕然山記敘功績呀。

  漫無邊際的黑夜裡不知從何處轉來悠悠羌笛聲,伴隨著若隱若現的圓月,和這滿地白霜,顯得格外淒涼。飄然的青紗帳內,將士們難以入睡,滿頭蒼髮的將軍撫著母親送來的信件安靜地淌淚。在他心中有說不完的話,說不完的滄桑,說不完的邊塞人生!

  這一天,正是中秋。

  范仲淹漁家傲的意境

  《漁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yan)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héng)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qiāng)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mèi)將軍白髮征夫淚。

  意境解析

  范仲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行星。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絕唱。他的《漁家傲·秋思》成為“宋詞中第一首邊塞詞”,意境宏闊,氣象雄奇,氣勢豪邁,沉雄悲慨,清新剛勁,被稱為“北宋奇葩,詞壇異幟”,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它標誌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他藉此走進中國文學史,成為不朽的絕唱。今人唐圭璋稱其詞“有境界,有氣魄,豪邁沉雄”,譽之為蘇辛兩家的先驅,開啟了蘇辛豪放派的先聲,它以獨特的風格成為北宋詞壇最燦爛的篇章。

  一、豪放雄渾,風景壯闊之大氣勢

  “塞下秋來風景異”,總起全詩,邊境上秋天風景全異,是南北季節變換的不同的異樣,也是邊疆秋景令人驚異。千嶂、孤城、長煙、落日,從視覺上突出背景的大氣,塞上朔風勁吹,群山重重,落木蕭蕭,煙氣渺渺,千山聳立,孤城緊閉,描摹出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邊塞風光,塞上粗獷崢嶸的環境形成空間上的大氣,邊塞特異的風景成為人物活動壯闊的大背景。四面的邊聲,是風吼、馬嘶.號角聲,以動態聲響寫聽覺,從聽覺寫出邊疆的肅殺和緊張的氣氛,這是邊塞聲音的異,這種“邊聲”是中原所沒有的。緊張肅殺的戰地風光,雄渾壯闊的背景,奇異的塞上風光,使作品呈現出景象蒼茫,意境深遠,豪放大氣.雄偉壯闊的境界,為作者英雄氣概的展示提供了抒情的背景,作者的這種氣象開闊的大境界具有強烈邊塞雄風的作品,成為是北宋豪放詩詞派的先鋒,引導宋詞走向壯美豪邁的風格。

  二、憂國憂民,壯志難酬之大悲壯

  范仲淹“先天下之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後樂思想和志士節操,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一個的標杆,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為民興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動力和追求。《漁家傲》是抵禦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是將軍渴望建功立業抱負的情懷,是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英雄壯志難酬的悲壯美。

  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憂民愛國情懷構成這首詞的基本情感基調,情調蒼涼悲壯,感慨深沉蒼涼。“孤城閉”,孤獨、渺小、蕭索的景,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重、悲涼寫照,孤城的險境是敵我形勢的呈現,景語透露出的是對不利的軍事形勢的憂患 ;“濁酒一杯家萬里”,是憂國思家的苦悶,一杯”與“萬里”一大一小形成了懸殊的對比,家的萬里之遙和內心深重憂愁形成強烈對比,思家的痛苦,濃縮在小小的一杯濁酒中,據魏泰《東軒筆錄》記載”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苦是思家之苦,因此他被戲稱為“窮塞主。“燕然未勒”是抗擊西夏的功業尚未完成,邊患不平,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將軍和征夫的淚,同是思念家鄉的淚,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使他更能關心士兵的痛苦。將軍和征夫面對清幽的的月光,共同流下憂國思鄉的熱淚,他既同情久不能與家人團聚計程車卒,唱出他們戍邊思鄉的哀愁,又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歌,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窮塞主”其實更應該是他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壯志難酬的苦悶,邊患不除憂國的情懷。把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放到詞裡,憂國憂民的題材,這種寫法在當時不可不謂是大手筆,它的出現一改晚唐以來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宋史·范仲淹傳》說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這種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形成對當時空泛柔糜的文風的巨大的改革,他不僅以歷史責任為己任的使命感推動慶曆新政,而且在文壇上倡導革新,在詞壇上率先垂範,以自身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開創蘇辛豪放詞先河,對北宋豪放派影響深遠。

  三、浩然正氣,英雄情結之大氣概

  范仲淹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被朱熹譽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名臣,元好問更是稱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見”,從各個領域對他的成就進行肯定。這首詞更是從名將這一身份來抒愛國之浩然正氣,發英雄抱負之情懷。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挑起了抗擊西夏保民衛國的重擔,擔負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在任四年,漸收失地威震西夏,西夏不但不敢侵犯,還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被西夏尊稱為“小范老子”,以示敬畏。這首詞作就是此時的歷史產物。他的作為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及讚揚,因此范仲淹在守邊衛國方面非但不是悲苦的“窮塞主”,更是抗敵的“真元帥”。 “羌管悠悠霜滿地”,不是他沉緬于思家的悲嘆,異鄉異族的羌笛聲中,月光明亮,霜華潔白,使人想起“受降城下沙似雪”的豪邁,“燕然未勒,”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保衛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作者是白髮將軍,卻仍然要堅守在遙遠的邊陲,保衛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戍邊戰士的職責,責任感也使他們堅守,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深明大義:為了保衛邊防,保衛國家,甘願駐守這荒涼的孤城,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這種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形成詩歌的浩然正氣,抵禦外患、報國立功壯烈的英雄情懷,勇於犧牲、忘卻小我的崇高精神,追求功業,建立功勳的壯志豪情,在宋代詩詞中,即使是邊塞題材,也少有的情懷。“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基調,展示拳拳愛國之心,抗敵保家的英雄氣概。

  濃濃思鄉之愁,悲壯的英雄情懷,慷慨惆悵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使這首詞具有宏偉的悲壯美和慷慨悲涼的英雄大氣。在這首詞產生之前,還沒有一個文人以這樣豪放的風格去寫邊塞生活來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首詞使他被稱為愛國詞人的標誌之一,使范仲淹在詞史上有特殊地位成為不朽的作品和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