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依韻酬吳春卿二首其一·鶴》
范仲淹《依韻酬吳春卿二首其一·鶴》
范仲淹,中國北宋文學家。1015年透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1043年呈上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
依韻酬吳春卿二首其一·鶴
作者:范仲淹
華亭孤立病時身,終日徘徊尚海濱。
露掌思高還警夜,芝田音斷欲務春。
千年靈氣何求藥,八變奇姿已過人。
莫厭在陰猶寡和,九臯非晚見精神。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提出嚴密官制、勸課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推行法制等10條建議,遭保守派反對,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病死於赴潁州途中。善於詩詞散文,風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從小刻苦讀書,生活得非常簡樸,每天只吃一碗稀粥,涼了以後分為四份,拌幾根醃菜和醋,早晚各吃兩份,吃完繼續讀書。
成語“斷齏畫粥”就來源於范仲淹的苦學事蹟。他的這種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顏回的經歷:“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考中進士之後,范仲淹進入仕途,參與政事。他在擔任右司諫時,多次進諫,得罪了太后和宰相—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被貶到了蘇州。後因治水有功,才被調回京城,擔任開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政績卓著。宋夏交戰,已經52 歲的范仲淹被任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親臨前線視察。他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獎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邊境危機。
多年的仕途和軍旅生涯,讓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在宋仁宗的支援下,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觸碰到當權者利益的改革最終失敗了;支援改革的大臣紛紛被貶,范仲淹也在其中,幾年之後鬱鬱而終。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視教育和治學。他早年就主持過應天府府學,從來都是誨人不倦。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學生們吃飯,他還聯絡和資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宋初三先生”、張載等。
為了給國家培養實用人才,范仲淹還提議將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內容轉向講求經旨的義理之學和注重實用的經濟之學。此後,考試內容開始注重考察學生的理論思維,學校教育減少了死記硬背、脫離社會實際的章句記誦及詞賦學問。
這些改變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可以說,它徹底改變了儒學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少數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范仲淹就是這些革新的主要推動者。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古詩作品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登表海樓
一帶林巒秀復奇,每來憑檻即開眉。
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
遊石子澗兩首
(其一)
鑿開奇勝翠微間,車騎笙歌暮未還。
彥國才如謝安石,他時即此是東山。
(其二)
飛泉落處滿潭雷,一道蒼然石壁開。
故老相傳應可信,此山雲出雨須來。
詞牌作品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