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的全詩翻譯賞析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的全詩翻譯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的全詩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詩文解釋】

  清平的時代有興味是無能,喜愛孤雲的悠閒,喜愛僧侶的寧靜。想要拿著旌麾去湖州上任,在樂遊原上望望昭陵。

  韻譯

  太平時有閒情逸興,是無能之人;

  喜歡孤雲悠閒,也喜歡僧人的清靜。

  我想手擎旌麾,遠去江海的吳興;

  再登上樂遊原,遙望太宗的昭陵。

  【詞語解釋】

  清時有味:時世清平而嗜遊樂。

  昭陵:唐太宗陵墓。

  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一麾(huī):旌旗

  清時有味是無能, 閒愛孤雲靜愛僧

  這兩句是說,天下清平時,像我這般無大才能的人,日子是過得很有興味的;閒時喜歡如孤雲般逍遙悠閒,靜時就如老僧的靜空恬淡。其實杜牧頗有政治與軍事才能,他是覺得在長安做閒散的官職,不能施展抱負,抑鬱無聊,才請求出守外郡的。當時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朝廷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鬥,算不上“清時”。作者反言見意,藉此藏拙。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詩人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裡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施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詩人以透過描寫登樂遊原抒發自己難酬壯志的苦悶,及對知人善任、惟賢是舉的王朝的嚮往。全詩簡練深刻,含蓄沉鬱。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裡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於現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鬥,何嘗算得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藉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閒”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雲之閒見自己之閒,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閒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於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於在京城抑鬱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雲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遊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閒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遊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煉;既沉鬱,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與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生平

  杜牧,字牧之。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杜牧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學成就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最近訪問